族 | 主族與副族元素 | ||||||||||||||||||
---|---|---|---|---|---|---|---|---|---|---|---|---|---|---|---|---|---|---|---|
週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1 |
H
1
氫
|
He
2
氦
|
|||||||||||||||||
2 |
Li
3
鋰
|
Be
4
鈹
|
B
5
硼
|
C
6
碳
|
N
7
氮
|
O
8
氧
|
F
9
氟
|
Ne
10
氖
|
|||||||||||
3 |
Na
11
鈉
|
Mg
12
鎂
|
Al
13
鋁
|
Si
14
矽
|
P
15
磷
|
S
16
硫
|
Cl
17
氯
|
Ar
18
氬
|
|||||||||||
4 |
K
19
鉀
|
Ca
20
鈣
|
Sc
21
鈧
|
Ti
22
鈦
|
V
23
釩
|
Cr
24
鉻
|
Mn
25
錳
|
Fe
26
鐵
|
Co
27
鈷
|
Ni
28
鎳
|
Cu
29
銅
|
Zn
30
鋅
|
Ga
31
鎵
|
Ge
32
鍺
|
As
33
砷
|
Se
34
硒
|
Br
35
溴
|
Kr
36
氪
|
|
5 |
Rb
37
銣
|
Sr
38
鍶
|
Y
39
釔
|
Zr
40
鋯
|
Nb
41
鈮
|
Mo
42
鉬
|
Tc
43
鎝
|
Ru
44
釕
|
Rh
45
銠
|
Pd
46
鈀
|
Ag
47
銀
|
Cd
48
鎘
|
In
49
銦
|
Sn
50
錫
|
Sb
51
銻
|
Te
52
碲
|
I
53
碘
|
Xe
54
氙
|
|
6 |
Cs
55
銫
|
Ba
56
鋇
|
La
57
鑭系
|
Hf
72
鉿
|
Ta
73
鉭
|
W
74
鎢
|
Re
75
錸
|
Os
76
鋨
|
Ir
77
銥
|
Pt
78
鉑
|
Au
79
金
|
Hg
80
汞
|
Tl
81
鉈
|
Pb
82
鉛
|
Bi
83
鉍
|
Po
84
釙
|
At
85
砈
|
Rn
86
氡
|
|
7 |
Fr
87
鍅
|
Ra
88
鐳
|
Ac
89
錒系
|
Rf
104
鑪
|
Db
105
金杜
|
Sg
106
金喜
|
Bh
107
金波
|
Hs
108
金黑
|
Mt
109
䥑
|
Ds
110
鐽
|
Rg
111
錀
|
Cn
112
鎶
|
Nh
113
鉨
|
Fl
114
鈇
|
Mc
115
鏌
|
Lv
116
金立
|
Ts
117
|
Og
118
|
La
57
鑭
|
Ce
58
鈰
|
Pr
59
鉕
|
Nd
60
鈮
|
Pm
61
鈈
|
Sm
62
鉭
|
Eu
63
鈰
|
Gd
64
鉬
|
Tb
65
鋱
|
Dy
66
鐳
|
Ho
67
鈥
|
Er
68
鉺
|
Tm
69
鐳
|
Yb
70
釔
|
Lu
71
鋯
|
Ac
89
錒
|
Th
90
釷
|
Pa
91
鈈
|
U
92
鈾
|
Np
93
鈷
|
Pu
94
鈽
|
Am
95
鋈
|
Cm
96
鉻
|
Bk
97
鉳
|
Cf
98
鉲
|
Es
99
鑀
|
Fm
100
鐨
|
Md
101
鍆
|
No
102
諾
|
Lr
103
鋯
|
特性 | 鋁 | 鋁合金 |
---|---|---|
密度 | 輕(約2.7 g/cm³) | 與鋁相近,但可根據合金成分有所變化 |
強度 | 較低 | 強度大幅提升 |
耐腐蝕性 | 高 | 視合金種類而定,一些合金如鋁鎂合金耐腐蝕性更佳 |
可加工性 | 較軟,易加工 | 硬度較高,但可透過熱處理改善加工性能 |
應用 | 電線、包裝材料(如鋁箔)、廚具 | 航空、汽車、建築、電子產品等 |
若需求為輕量、耐腐蝕,且不需高強度,鋁即可滿足;若需要更高的機械性能,則應選擇鋁合金。
鋼是一種以鐵(Fe)為主要成分,並含有碳(C)及其他合金元素的金屬材料。其碳含量通常在0.02%至2.1%之間,影響鋼的硬度與強度。
選擇鋼材時應考慮使用環境與需求,例如耐腐蝕可選不鏽鋼,需高強度則選合金鋼,若為一般建築結構,則可使用碳素鋼。
鎢鋼(硬質合金)是一種以鎢(W)與碳(C)結合形成碳化鎢(WC)為主要成分,並加入鈷(Co)或鎳(Ni)作為結合劑的高強度合金材料。它擁有極高的硬度、耐磨性與耐高溫性能。
鎵(Gallium,元素符號 Ga)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屬於第13族元素。其特點是熔點極低,但沸點極高。
鎵在常溫下穩定,不易氧化,但加熱時會與氧、硫、鹵素等反應。
鍺(Germanium,元素符號 Ge)是一種灰白色、有光澤的類金屬,屬於第14族元素,與矽和錫同族。
鍺在常溫下穩定,不易與空氣中的氧反應,但在高溫下可被氧化。
化學反應是指物質之間的原子或分子重新排列,生成一種或多種新物質的過程。在反應中,原子本身不變,但它們的結合方式改變,形成新的化學鍵。
用化學符號表示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變化,並需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即反應前後的原子種類與數量相同。
例:C + O₂ → CO₂
催化是指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改變反應速率(通常是加快)而本身不被消耗的現象。催化劑可降低活化能,使反應在較低能量下進行。
催化劑透過改變反應路徑,提供一條能量較低的中間過程,從而加速反應。
例如在催化反應中:
生物體中的催化劑稱為酵素(酶),具有高度選擇性與高效率,能在溫和條件下進行複雜反應。
催化是化學與工業反應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不僅提升效率,也有助於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
酸 | 鹼 |
---|---|
鹽酸(HCl) | 氫氧化鈉(NaOH) |
硫酸(H₂SO₄) | 氨(NH₃) |
醋酸(CH₃COOH) | 氫氧化鉀(KOH) |
酸能與無機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將其轉化為可溶性化合物,便於清除。
某些酸可破壞油脂的分子結構,使其乳化並更易沖洗掉。
酸性環境能抑制細菌與霉菌生長,因此酸性溶液常用於消毒。
酸能去除表面的氧化層與礦物沉積,使其恢復光澤。
酸性清潔劑廣泛應用於家庭與工業領域。
磷酸(H₃PO₄)是一種中等強度的三元酸,分子中含有三個可電離的氫原子。它可分別釋放出三個質子,形成二氫磷酸根(H₂PO₄⁻)、氫磷酸根(HPO₄²⁻)與磷酸根(PO₄³⁻)。
純磷酸為無色無味的黏稠液體或晶體,易溶於水,具吸濕性。常見的工業磷酸為濃度約85%的水溶液。
磷酸可經由兩種主要方法製備:
磷酸在多個領域中均有應用,包括:
雖然磷酸毒性較低,但濃磷酸具腐蝕性,應避免與皮膚或眼睛接觸。過度使用磷酸肥料可能導致水體優養化,影響生態系統。
油污主要由脂肪、油脂(脂肪酸酯)和其他有機物組成,通常為非極性物質,難以溶於水。
醋酸(CH₃COOH)為極性弱酸,可通過以下機制去除油污:
皂垢主要由不溶性脂肪酸鹽(如鈣皂、鎂皂)組成,這些化合物在硬水環境下與肥皂作用後形成。
醋酸能與這些不溶性化合物發生酸鹼中和反應,使其轉化為可溶於水的物質,便於沖洗。
醋酸的去污能力可進一步增強,若與熱水或其他表面活性劑(如洗潔精)搭配使用,能更有效地分解油污與皂垢。
探索碳化合物的科學
有機化學是一門研究以碳為主的化合物的科學,這些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也是許多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碳具有獨特的鍵結特性,可以與氫、氧、氮等元素形成多樣的分子結構,如烴類、醣類、蛋白質和酯類。
烴是由碳(C)和氫(H)兩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是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化合物之一。根據碳原子之間的鍵結類型,烴可分為多種類型。
根據結構和鍵結,烴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烴的性質因結構不同而有所變化:
烴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用途:
烷是一類飽和烴化合物,其分子中只含有碳碳單鍵(C–C)和碳氫單鍵(C–H)。其通式為 CnH2n+2,最簡單的烷是甲烷(CH4)。
甲烷(CH₄)是一種最簡單的烷烴,無色無味,屬於非極性分子,難溶於水但可溶於有機溶劑。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大量熱能。
標準狀態下,甲烷為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熔點約為 -182°C,沸點約為 -161.5°C。
甲烷主要來源包括天然氣、動植物有機物的分解、沼氣發酵以及生物代謝過程。主要工業來源為天然氣開採。
甲烷廣泛應用於能源、化學工業與燃料領域。可用作家庭燃氣、發電、製造甲醇、氫氣與合成氣等。
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其對氣候變遷的影響遠大於二氧化碳。減少甲烷排放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苯(Benzene)是一種無色、有甜味且具高度揮發性的液體。其化學式為C6H6,是最簡單的芳香烴。
苯主要由以下途徑獲得:
苯在化工行業中具有廣泛的用途:
苯對人體和環境具有潛在的危害:
處理和儲存苯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烯是一類含有碳碳雙鍵(C=C)的不飽和烴化合物。其通式為 CnH2n,最簡單的烯為乙烯(C2H4)。
萜烯是一類由異戊二烯單元(C5H8)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它們廣泛存在於植物和某些昆蟲中,通常具有芳香氣味。
炔是一類含有碳碳三鍵(C≡C)的不飽和烴化合物。其通式為 CnH2n-2,最簡單的炔是乙炔(C2H2)。
醇是一類有機化合物,具有一個或多個羥基(–OH)直接連接到碳原子的特性。通常,醇的通式為 R–OH,其中 R 是烷基或芳基。
酚是一類有機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一個或多個羥基(–OH)直接連接到芳香環的碳原子上。最簡單的酚是苯酚(C6H5OH)。
醚是一類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個氧原子連接兩個烷基或芳基基團。其通式為 R–O–R',其中 R 和 R' 可以相同或不同。
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是一種具有三元環結構的有機化合物,分子式為 C2H4O,由兩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形成張力極高的環狀結構。它是一種無色、具有甜味氣味的易燃氣體,在常溫下為氣態。
由於其環狀張力極大,使其具有高度反應性,是許多有機合成反應中的重要中間體。
環氧乙烷具有毒性與致癌性,吸入可能導致神經系統與呼吸系統影響,長期接觸則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它也極易燃,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在使用與儲存時必須嚴格控管。
含氮雜環是指環狀化合物中含有一個或多個氮原子的有機分子。這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天然物質、藥物及功能材料中。
依據環的大小與氮的數量,含氮雜環可分為多種類型:
含氮雜環常具有鹼性,能與酸形成鹽類,並在生物系統中參與氫鍵、電子轉移等作用。其化學活性取決於氮原子的位置與電子分佈。
許多生物分子如核酸鹼基(腺嘌呤、鳥嘌呤)及維生素(如菸鹼酸)均含有氮雜環。藥物開發中,如抗生素、抗癌藥、抗病毒藥等,也常見含氮雜環的結構。
含氮雜環廣泛應用於染料、農藥、聚合物與催化劑的開發,是功能材料與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基礎化學單元。
四氮唑(Tetrazole)是一種含有五元環的雜環化合物,由一個碳原子與四個氮原子組成,分子式為 CH2N4。其結構類似於芳香族化合物,具備共振穩定性。根據氮原子的位置不同,四氮唑可分為多種異構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是 1H-四氮唑 和 2H-四氮唑。
四氮唑具有類似羧酸的酸性(pKa 約為 4.5–5),可以形成氫鍵,並能以共振方式穩定負電荷。這使得四氮唑常作為羧酸官能基的生物等價物,應用於藥物分子中以改善代謝穩定性或生物利用度。
部分四氮唑衍生物具有熱不穩定性與爆炸性,因此需小心處理。純四氮唑本身為白色或淡黃色固體,具有一定水溶性,對光與熱較敏感。
哌啶(Piperidine)是一種含有六元飽和含氮雜環的有機化合物,分子式為C₅H₁₁N。其結構類似於環己烷,其中一個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
哌啶在常溫下為無色液體,具有強烈的氨味,能與水、乙醇等極性溶劑混溶,沸點約為106°C,具有弱鹼性。
哌啶常用於製藥工業與有機合成中,是多種藥物(如哌替啶、芬太尼等)的中間體。也可作為催化劑、溶劑或化學試劑。
哌啶的結構是許多阿片類、抗抑鬱藥與抗精神病藥的重要骨架,尤其在合成苯哌啶類藥物時扮演關鍵角色。
哌啶具刺激性,吸入或接觸皮膚可能引起不適。在使用與儲存時應配戴適當的防護裝備並遵循化學品安全規範。
苯哌啶類(Phenylpiperidines)是含有苯環與哌啶環結構的化合物,通常由苯基取代的哌啶骨架組成。這種結構賦予其對中樞神經系統高度活性。
苯哌啶類多屬於阿片類藥物,主要作用於μ-阿片受體,具有鎮痛、鎮靜與呼吸抑制等效果。部分化合物亦可作為抗痙攣或鎮靜劑使用。
此類藥物的代表包括芬太尼(Fentanyl)、哌替啶(Pethidine,又稱美替啶)與阿芬太尼(Alfentanil)等,皆為強效鎮痛藥,常用於醫療上的重度疼痛控制。
苯哌啶類藥物廣泛應用於外科手術麻醉、癌症疼痛控制與急性重度疼痛治療。由於其高效力,也常被設計為可控釋劑型,以降低濫用風險。
由於其對神經系統的強大作用,苯哌啶類藥物具有高度成癮性,過量使用可能導致呼吸抑制與死亡,因此屬於高度管制藥物。
三嗪環(Triazine ring)是一種含氮的六元芳香環化合物,分子式為 C₃H₃N₃,由三個碳原子與三個氮原子交替排列組成,結構類似苯環,但部分碳原子被氮取代。
三嗪環具有芳香性,因為其 π 電子系統滿足休克爾規則(6π 電子),具有穩定性與共振結構。
三嗪環是一種具有高度化學穩定性的含氮芳香環結構,其多功能性使其廣泛應用於化工、農藥、醫藥與材料領域。
三聚氰氨(Melamine),化學式為 C₃H₆N₆,是一種含氮有機化合物,外觀為白色結晶粉末,不溶於大多數有機溶劑,稍溶於熱水,具有鹼性。
三聚氰氨由三個氨基基團(–NH₂)和一個三嗪環構成,屬於三嗪類化合物,具有高氮含量(約66%),因此燃燒時會釋放出氮氣,有阻燃性。
三聚氰氨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工業原料,但不當使用於食品具有嚴重健康風險,需嚴格監管。
局部化化學鍵結(Localized chemical bonding)是指原子之間的共價鍵只侷限在特定兩個原子間的化學鍵結。這種描述方式適用於大多數分子,幫助理解其結構與鍵性質。
局部化鍵結 | 非局部化鍵結(離域鍵結) |
---|---|
電子只存在於兩原子之間 | 電子在多個原子間自由分布 |
可用單一 Lewis 結構表示 | 需使用共振或分子軌域描述 |
例:H₂O、NH₃、CH₄ | 例:苯(C₆H₆)、硝酸根(NO₃⁻) |
局部化鍵結的理論基礎是價鍵理論,強調原子軌域的重疊與電子對共享。通常結合混成軌域的概念(如sp³、sp²)來說明鍵角與分子形狀。
離域化學鍵結(Delocalized chemical bonding)是指電子不侷限於兩個特定原子之間,而是在三個以上原子之間共享的共價鍵結形式。這種鍵結常見於具有共振結構或共軌道重疊的分子中。
局部化鍵結 | 離域化鍵結 |
---|---|
電子侷限於兩原子之間 | 電子分布於多個原子之間 |
可用單一 Lewis 結構表示 | 需用共振結構或分子軌域表示 |
例:H₂O、CH₄ | 例:苯、NO₃⁻、CO₃²⁻ |
離域鍵結可用分子軌域理論解釋,其中π軌域可延展至多個原子,使電子在整個區域中自由移動。此現象可增強分子的穩定性與對稱性。
比共價鍵弱的鍵結是指在分子內或分子間存在的非共價相互作用,其鍵能低於共價鍵,但在生物、材料與化學系統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鍵結類型 | 鍵能(kJ/mol) |
---|---|
共價鍵 | 200–1000 |
氫鍵 | 10–40 |
離子-偶極作用 | 5–50 |
凡得瓦力 | 0.5–5 |
疏水作用 | 數個 kJ/mol(具體視系統而定) |
雖然這些鍵結比共價鍵弱,但在維持蛋白質結構、核酸雙股穩定、藥物與受體結合、奈米材料自組裝等方面極其重要。
立體化學(Stereochemistry)是研究分子中原子或官能基在三維空間中排列方式的化學分支。它不僅關注分子的組成,還關注其結構在空間的形狀與對映關係。
手性分子具有至少一個手性中心(通常為一個碳原子連接四個不同取代基),其鏡像異構體稱為對映體。這些異構體在物理性質相似,但在生物活性與旋光性上常有顯著差異。
立體化學對藥物設計、生物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至關重要。例如,某些藥物的對映體可能有治療效果,而另一對映體可能無效或有毒。
碳正離子是帶有正電荷的碳原子中間體,通常具有六電子,不符合八隅體規則。常見類型包括三級、二級與一級碳正離子,穩定性順序為三級 > 二級 > 一級 > 甲基。
(CH₃)₃C⁺
(三級碳正離子)碳負離子是帶有負電荷的碳原子,通常具有孤對電子並符合八隅體規則。碳原子以sp³或sp²雜化狀態存在。
CH₃⁻
、PhCH₂⁻
(苯甲基負離子)自由基是含有未成對電子的中性分子或原子,極不穩定且反應活性高。碳自由基可依穩定性分為三級、二級、一級。
CH₃•
、(CH₃)₃C•
卡賓是含有中性碳原子且具兩個鍵與一對孤電子的中間體,常見於環加成或插入反應中。可分為 singlet(單態)與 triplet(三態)兩種電子態。
CH₂
(甲烯)亞硝基是含有中性氮原子的中間體,類似於卡賓,但為氮中心,具有六價電子結構。可為 singlet 或 triplet 狀態,通常來自含氮化合物的熱分解或光分解。
NH
、RN:
反應機構是描述化學反應如何進行的詳細步驟,包括鍵的斷裂與形成、反應中間體的生成與轉變。它揭示了分子如何轉化為產物,並說明反應的速度、選擇性與立體化學結果。
透過測量反應速率對反應物濃度的依賴,可得知反應的速率定律,從而推測機構。例如 SN1 是一級反應,SN2 是二級反應。
使用光譜技術(如 NMR、IR、EPR)或捕捉試劑偵測反應中出現的短暫中間體,如碳正離子、自由基或卡賓。
使用氫、碳或氧等穩定或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分子特定位置,觀察其在產物中的分佈以判定鍵結變化。
觀察反應是否造成立體構型改變,如SN2反應導致完全反轉(Walden inversion),而SN1可能產生消旋混合物。
分析不同條件下產生的產物類型、比例、選擇性等,可以間接判斷反應路徑與可能的機構。
利用量子化學與分子模擬計算過渡態與反應途徑的能量變化,預測可能機構並與實驗資料對比。
正確掌握反應機構有助於控制與設計化學反應,在藥物開發、有機合成與催化研究中具有極高價值。多種方法的交叉驗證是推斷機構的關鍵。
光化學(Photochemistry)是研究光與物質互動所引發化學反應的科學分支。當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子後,可能進入激發態,進而進行斷鍵、加成、重排、聚合等反應。
分析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與含量的化學分支學科,目的是識別物質的種類與測定其含量,廣泛應用於環境、食品、醫藥、材料等領域。
分析化學在以下領域中具有關鍵地位:
現代分析化學正朝向高靈敏度、自動化、即時監測與綠色分析方向發展,結合人工智慧與微型化技術,提升效率與精度。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種分離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分析技術,依據各成分在固定相與流動相中的分配行為不同,使其彼此分離。
混合樣品經由流動相帶動,通過固定相時,不同成分因與固定相作用力不同,移動速度產生差異,從而分離。
層析法廣泛應用於化學、食品、藥品、生物科技與環境科學中,例如:
層析法具有分離效果好、應用廣泛、操作相對簡便與靈敏度高等優點,是現代分析化學不可或缺的工具。
量子化學是一門應用量子力學原理研究化學結構與反應的學科。它以電子和原子核的量子行為為基礎,通過數學模型和計算來預測分子結構、鍵結特性、能級分佈等物理化學性質。
量子化學以薛丁格方程為理論基礎,將化學鍵和分子的電子結構視作波函數描述的量子態:
Ĥψ = Eψ
其中:
量子化學通常使用多種數值計算方法,主要包括:
量子化學的主要挑戰是如何處理複雜系統中的多體問題。隨著分子規模增大,電子的相互作用會使計算需求迅速增加,導致傳統方法無法有效應用。因此,量子化學的研究通常需要高效的數值方法和強大的計算資源支持。
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量子化學已成為現代化學和材料科學中的重要工具,推動了許多前沿技術的進步。
原子由三種基本粒子構成:
電子分佈在原子核外的能階(或稱電子殼層)中,每層能容納特定數量的電子。電子的排布方式會影響元素的反應性與化學鍵的形成。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例如碳-12與碳-14都是碳的同位素。
原子結構是理解化學反應、元素性質與物質本質的基礎,從經典模型到量子力學模型的演進,反映出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深化。
理解原子與分子性質有助於預測化學反應的行為、物質的物理性質與結構,為學習化學的核心基礎。
價鍵理論認為化學鍵是由兩個原子之間的原子軌域重疊形成。當電子自旋相反的原子軌域發生重疊,便形成一個共價鍵。此理論強調鍵的方向性與電子分布,能很好地解釋分子的幾何結構。
混成軌域理論是對價鍵理論的延伸,為了解釋分子的實際幾何結構,提出原子內的s、p、d等軌域可以重新線性組合形成新的「混成軌域」,並參與成鍵。
理論 | 核心概念 | 優點 | 限制 |
---|---|---|---|
價鍵理論 | 軌域重疊 | 解釋鍵的方向性與共價性 | 無法準確描述共振與磁性 |
混成軌域理論 | 軌域混合形成新軌域 | 能預測分子幾何形狀 | 非量子力學嚴格推導,有時與實驗不符 |
價鍵理論與混成軌域理論為描述共價鍵形成的重要工具,對於理解分子形狀、鍵能與反應性提供了基礎,雖然在複雜系統中可能不夠完整,但在教學與初步分析中極具價值。
分子軌域理論(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MO 理論)認為,當原子形成分子時,原子的軌域會重新組合成整個分子的分子軌域。這些分子軌域涵蓋整個分子,電子在其中被視為分子內的整體分佈,而非侷限於某兩個原子之間的鍵。
對於雙原子分子(如O₂、N₂、F₂等),分子軌域的排列通常如下(對於原子序Z ≤ 7者):
σ1s < σ*1s < σ2s < σ*2s < π2p < σ2p < π*2p < σ*2p
而Z ≥ 8(如氧)則改為:
σ1s < σ*1s < σ2s < σ*2s < σ2p < π2p < π*2p < σ*2p
雙原子分子的光譜性質(如紫外-可見光吸收、紅外光吸收)與其電子結構密切相關:
分子軌域理論可有效預測以下性質:
分子軌域理論比價鍵理論更深入描述了電子在整個分子中的行為,尤其對雙原子分子的磁性與光譜解釋具有重要價值,為現代量子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電子結構描述原子或分子中電子的排布方式。電子分佈於不同能階與軌域中,這些分布決定了分子的化學性質與反應性。在多原子分子中,電子通常分布在分子軌域(Molecular Orbitals, MOs),而非局限於單一原子。
光電子光譜學是一種實驗技術,用來測量原子或分子中電子的結合能。當光子照射到樣品上,若光子的能量足夠,電子會被激發並脫離分子,產生光電子。
根據愛因斯坦光電效應定律:
E_photon = E_binding + KE_electron
其中:
前線軌域理論強調化學反應中最活躍的是最高佔有分子軌域(HOMO)與最低未佔有分子軌域(LUMO),這兩個軌域稱為前線軌域。
提供電子,為親核中心。
接受電子,為親電中心。
電子結構決定了分子的化學本質,光電子光譜學提供實驗方法來探測這些結構,而前線軌域理論則從軌域互動角度深入解釋反應行為。三者相輔相成,是現代有機與量子化學的核心基礎。
過渡金屬錯合物(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是由過渡金屬離子與一種或多種配位基(ligands)透過配位鍵所形成的化合物。這些錯合物具有多樣的幾何構型、磁性與光學性質,廣泛應用於催化、材料科學與生物系統中。
命名順序為:配位基(按字母順序) + 中心金屬(含氧化數)
例如:[Cu(NH₃)₄]²⁺
命名為「四氨合銅(II)離子」
錯合物常具有鮮明顏色,來自於d-d電子躍遷或配體到金屬的電荷轉移。這些光學性質可藉由紫外-可見光譜(UV-Vis)分析。
過渡金屬錯合物展現出豐富的化學性質與應用潛力。其獨特的結構與電子特性使其在催化、生醫與材料等領域佔有關鍵地位,是現代無機化學的核心研究對象之一。
固體根據其鍵結類型可分為不同結構與性質的類型:
液體中的分子鍵結主要是分子間作用力(intermolecular forces),這些力量決定了液體的物理性質,如黏度、揮發度與表面張力。
鍵結類型 | 常見於 | 特性 |
---|---|---|
離子鍵 | 鹽類固體(如NaCl) | 高熔點,溶液中導電 |
共價鍵 | 金剛石、石英 | 硬而不導電 |
金屬鍵 | 金屬元素 | 導電、延展性佳 |
分子間作用力 | 液體與分子固體 | 熔點低,揮發性大 |
鍵結類型決定固體與液體的結構、熔點、導電性與其他性質。理解這些鍵結有助於材料設計、化學合成與物理性質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