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醫療
睡眠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維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的基本需求。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改善情緒、促進記憶和學習能力,並支持身體的修復和再生。
睡眠的階段
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REM)和非快速動眼期(NREM)兩大階段。NREM階段又細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入睡期、淺睡期和深睡期,對身體修復和增強記憶有重要作用。而REM期則與夢境相關,有助於情緒調節和記憶整合。
影響睡眠的因素
睡眠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生活習慣、壓力、飲食、電子設備的使用和環境因素(如光線和噪音)。保持規律的作息、減少咖啡因攝取、睡前遠離電子設備,有助於提升睡眠質量。
睡眠不足的後果
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風險。此外,情緒波動和焦慮也與睡眠不足有密切關聯。
如何改善睡眠
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假日也保持一致。
創造適合睡眠的環境: 保持臥室安靜、黑暗和舒適的溫度。
避免刺激物: 睡前避免咖啡因、酒精和重食,減少電子設備的使用。
適量運動: 每天適量的體育鍛鍊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但避免睡前運動。
運動
基本概念
運動是指身體進行有計畫、有目的的活動,透過肌肉收縮與能量消耗,增進身體健康與功能的行為。
健康益處
規律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強肌肉與骨骼力量、提升代謝率、控制體重,並有助於減輕壓力與改善心理健康。
運動類型
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無氧運動(如重量訓練、短跑)、伸展運動(如瑜伽、拉伸)以及平衡與柔韌性訓練。
運動建議
一般成人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並搭配肌力訓練與伸展練習,依個人身體狀況調整。
注意事項
運動前應進行暖身,運動後進行緩和與拉伸,以避免受傷。慢性病患者或特定身體狀況者應先諮詢醫師。
阻力訓練
基本概念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是透過對抗外部阻力(如啞鈴、彈力帶或自體重量)來鍛鍊肌肉力量、耐力與肌肉質量的運動方式。
健康益處
阻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力量與骨密度、改善關節穩定性、提升基礎代謝率、減少受傷風險,並有助於血糖控制與體態改善。
常見方法
包括自由重量訓練(啞鈴、槓鈴)、器械訓練、彈力帶訓練、自體重量訓練(伏地挺身、深蹲)等。
訓練建議
初學者應從輕重量、低次數開始,逐漸增加強度與組數,每週進行2–3次阻力訓練,並搭配充分休息。
注意事項
訓練過程中應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過度負荷導致受傷。若有慢性疾病或受傷史,建議先諮詢專業教練或醫師。
人體組織與器官
人體組織
人體組織是由結構與功能相似的細胞群所組成,並執行特定的生理功能。人體主要分為四大基本組織類型。
上皮組織: 覆蓋身體表面與器官內部腔道,具有保護、吸收、分泌等功能。例如:皮膚表皮、腸道內壁。
結締組織: 支撐、連結並保護其他組織,種類繁多,包括骨骼、血液、脂肪、軟骨與肌腱。
肌肉組織: 由肌肉細胞組成,能收縮產生運動,分為骨骼肌(隨意運動)、心肌(心臟收縮)、平滑肌(內臟運動)。
神經組織: 由神經元與膠質細胞組成,負責接收、傳導與處理訊號,構成人體的神經系統。
人體器官
器官是由多種組織共同構成,執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結構。不同器官協同合作,組成器官系統。
循環系統: 心臟、血管
呼吸系統: 肺、氣管
消化系統: 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
泌尿系統: 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神經系統: 大腦、小腦、脊髓、神經網路
運動系統: 骨骼、骨骼肌、關節
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腎上腺、胰島、腦下垂體
生殖系統: 男性(睪丸、攝護腺)、女性(卵巢、子宮)
免疫系統: 脾臟、淋巴結、胸腺
皮膚系統: 皮膚(人體最大器官)、毛髮、指甲
功能
維持身體結構與形態
支持與連接各器官
執行運動與能量消耗
傳遞資訊,協調身體活動
保護身體免於外界傷害與感染
趣聞
人體約有 78 個主要器官,其中最大的器官是皮膚,最小的器官是位於腦部的松果體。
循環系統
主要功能
循環系統是人體維持生命的關鍵系統,主要負責血液循環,將氧氣、養分、激素輸送到全身細胞,同時帶走二氧化碳與代謝廢物,並協助免疫防禦與體溫調節。
組成部分
心臟 :循環系統的核心泵浦器官,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推送到全身。
血管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含高氧血液(肺動脈例外)。
靜脈:將血液送回心臟,含低氧血液(肺靜脈例外)。
微血管: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
血液 :包含紅血球(運輸氧氣)、白血球(免疫防禦)、血小板(凝血作用)以及血漿(運送養分、激素與廢物)。
循環路徑
體循環 :由心臟左心室將含氧血液送至全身,再回到右心房。
肺循環 :由右心室將缺氧血液送至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再回到左心房。
相關器官與系統協作
與呼吸系統 合作,確保血液含氧並排出二氧化碳。
與泌尿系統 合作,排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
與免疫系統 結合,透過血液運輸免疫細胞與抗體。
與內分泌系統 合作,運輸各種激素調節生理功能。
神經系統
概述
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與支撐細胞構成,負責接收、處理與傳遞訊息,以協調生物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與行為。
存在於所有脊椎動物 以及部分無脊椎動物(如頭足類、節肢動物)中,但複雜程度差異很大。
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 與周邊神經系統 兩大部分。
中樞神經系統(CNS)
組成: 腦與脊髓。
功能: 負責訊息的整合與決策,並發出指令。
腦: 包括大腦(認知、感覺、運動控制)、小腦(平衡與協調)、腦幹(基本生命功能)。
脊髓: 傳遞腦與身體各部位之間的訊號,並可執行反射動作。
周邊神經系統(PNS)
組成: 所有位於CNS之外的神經,包括腦神經與脊神經。
功能: 將感覺訊號傳入CNS,並將CNS的指令傳至各器官與肌肉。
分支:
體神經系統: 負責隨意運動與外部感覺(如觸覺、視覺、聽覺)。
自主神經系統: 控制心跳、呼吸、消化等非隨意功能,分為交感、副交感與腸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細分
交感神經: 促進「戰或逃」反應,提高心率、擴張瞳孔、抑制消化。
副交感神經: 促進「休息與消化」狀態,降低心率、促進腸胃蠕動。
腸神經系統: 位於腸道,能獨立調控消化功能。
神經元與訊號傳導
神經元: 專門負責傳遞訊號的細胞,由細胞體、樹突、軸突組成。
訊號傳遞方式: 電訊號沿軸突傳遞,經突觸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將訊號傳至下一個細胞。
支持細胞(膠質細胞): 提供營養、保護與絕緣功能(如施旺細胞形成髓鞘)。
臨床相關
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中風、多發性硬化症、癲癇等。
受傷可導致運動障礙、感覺喪失或自主功能異常。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
交感神經系統主要負責調控身體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亦稱為「戰或逃反應」。當我們面臨壓力或危險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加速心跳、擴張瞳孔、抑制消化等,以便身體能集中資源應對威脅。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
副交感神經系統則與「休息和消化」有關,它有助於恢復平靜,促進消化和能量儲存。當壓力解除時,副交感神經系統會放慢心跳、促進消化系統的活動,幫助身體恢復至穩定狀態。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相互作用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互相平衡,幫助身體根據不同情況調節生理狀態。當交感神經系統活躍時,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反之亦然,這樣的交替控制確保了身體的適應能力。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生理影響
心臟: 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放慢心跳。
呼吸: 交感神經系統加快呼吸速率,副交感神經則減慢呼吸。
消化: 交感神經系統抑制消化,副交感神經則促進消化。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衡的影響
若交感神經系統長期過度活躍,可能導致慢性壓力、焦慮和消化不良等問題;而副交感神經系統若過度活躍,則可能造成過度放鬆,影響正常的身體反應能力。因此,保持兩者的平衡對健康十分重要。
迷走神經
概述
迷走神經(Vagus nerve)是第十對腦神經,屬於混合性神經,含有感覺、運動與副交感纖維。
名稱來自拉丁文「vagus」,意為「遊走」,因其分布範圍廣泛,從腦幹延伸至胸腔與腹腔。
迷走神經存在於所有脊椎動物 中,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與哺乳類,但在不同類群中分支與支配範圍可能略有差異。
解剖路徑
起源於延腦(延髓)的迷走神經核。
經頸部沿頸動脈下行,進入胸腔,再延伸至腹腔器官。
分支包括:耳支、咽支、喉返神經、心臟支、支氣管支與腹腔支等。
主要功能
感覺功能: 傳遞來自咽部、喉部、胸腔與腹腔器官的感覺訊號。
運動功能: 控制咽部與喉部部分肌肉,參與吞嚥與發聲。
副交感功能: 調節心跳、呼吸、消化道蠕動與腺體分泌。
生理意義
是自主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的重要組成,負責降低心率、促進消化。
與腸道—大腦軸密切相關,影響情緒與壓力反應。
臨床相關
迷走神經刺激療法(VNS): 用於治療難治型癲癇與憂鬱症。
損傷症狀: 可能引起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心律異常或消化功能障礙。
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概述
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仰賴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它們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神經髓鞘形成、能量代謝與抗氧化保護。缺乏這些營養素可能導致神經傳導異常、感覺障礙、記憶力下降或神經退化性疾病。
重要維生素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₁(硫胺素,Thiamine):
參與葡萄糖代謝與神經能量供應。缺乏時可能出現腳氣病(Beriberi)、周邊神經病變與韋尼克腦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
維生素B₂(核黃素,Riboflavin):
是細胞能量代謝的輔酶,維持神經細胞功能。
維生素B₃(菸鹼酸,Niacin):
參與NAD⁺/NADP⁺形成,對神經細胞能量代謝與DNA修復重要。缺乏時可導致癩皮病(Pellagra)。
維生素B₆(吡哆醇,Pyridoxine):
參與多巴胺、血清素、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合成。缺乏可引起情緒不穩、癲癇或神經炎。
維生素B₉(葉酸,Folate):
對神經系統發育至關重要,尤其在胎兒神經管形成期間。缺乏會造成神經管缺陷與認知障礙。
維生素B₁₂(鈷胺素,Cobalamin):
參與髓鞘合成與DNA合成。缺乏可導致惡性貧血與周邊神經病變,出現麻木、步態不穩等症狀。
維生素C(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為重要抗氧化劑,保護神經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傷,並參與神經傳導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
維生素D
在腦內表達其受體(VDR),參與神經保護、鈣離子平衡與神經再生。缺乏與抑鬱症、多發性硬化症(MS)等疾病有關。
維生素E(生育酚,Tocopherol)
脂溶性抗氧化劑,可保護神經細胞膜免於氧化損傷。缺乏會引起運動失調(ataxia)與周邊神經病變。
關鍵微量元素
鈣(Calcium): 參與神經傳導物質釋放與肌肉收縮。鈣離子濃度異常會導致神經興奮或抑制失衡。
鎂(Magnesium): 穩定神經膜電位,為NMDA受體的調節因子,有助於防止過度興奮性神經傳導。缺乏與焦慮、失眠有關。
鉀(Potassium): 維持神經動作電位的產生與傳導,是神經細胞極化的關鍵離子。
鈉(Sodium): 與鉀共同維持細胞膜電位。低鈉血症可導致意識混亂與抽搐。
鋅(Zinc): 參與神經傳導與突觸可塑性,與記憶及學習功能相關。缺乏會導致注意力下降與神經退化。
鐵(Iron): 為神經細胞能量代謝與多巴胺合成必需元素。缺乏與注意力不足與認知退化有關。
銅(Copper): 參與髓鞘形成與神經遞質代謝。缺乏可造成神經退行性疾病(如Menkes症)。
硒(Selenium): 構成抗氧化酶(如glutathione peroxidase),保護神經細胞免於氧化傷害。
碘(Iodine): 為甲狀腺激素合成所需,影響腦部發育與神經功能。
缺乏與疾病關聯
維生素B₁₂缺乏: 引起脊髓後索變性、麻木、肌無力。
維生素B₆缺乏: 可導致癲癇樣發作。
維生素D缺乏: 與多發性硬化症及憂鬱症風險增加相關。
鋅與鐵缺乏: 可能影響兒童智力與注意力發展。
維生素E缺乏: 造成運動協調障礙與感覺神經退化。
科學研究與應用
研究顯示維生素B群與Omega-3脂肪酸合併補充可改善輕度認知障礙。
維生素D與鎂被證實可減輕焦慮與睡眠障礙。
鋅與硒在預防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病的研究中顯示抗氧化保護效果。
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的基本概念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重要防禦機制,主要功能是辨識並清除外來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及異常細胞(如癌細胞)。它透過細胞、器官及分子共同協作,維持身體健康與穩定。
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
周邊免疫器官: 淋巴結、脾臟、扁桃體、派氏斑(小腸內)
免疫細胞:
淋巴細胞: T細胞、B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
吞噬細胞: 巨噬細胞、中性球
樹突細胞: 抗原呈遞細胞,啟動T細胞反應
免疫分子:
抗體(由B細胞分化的漿細胞分泌)
補體系統(協助破壞病原體)
細胞激素(如干擾素、介白素、腫瘤壞死因子)
免疫反應的類型
先天免疫: 快速但非專一性的防禦,例如皮膚屏障、吞噬作用。
後天免疫: 專一性、具記憶功能,包括:
體液免疫(B細胞 → 抗體)
細胞免疫(T細胞 → 攻擊感染細胞或調控免疫反應)
免疫系統與疾病
免疫缺陷: 如愛滋病(HIV攻擊CD4+ T細胞)。
自體免疫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過敏反應: 免疫系統對無害物質(如花粉、食物)過度反應。
免疫治療: 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AR-T細胞療法等。
T細胞
概述
T細胞(T lymphocytes)是適應性免疫系統中的主要淋巴細胞之一,屬於白血球的一種。其名稱中的「T」來自於胸腺(Thymus),因為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後才具備辨識抗原與發揮免疫功能的能力。T細胞在免疫防禦中扮演關鍵角色,能辨識外來抗原並協調免疫反應。
發育與分化
T細胞起源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經血液進入胸腺,在胸腺中經歷正向與負向選擇,確保其能辨識外來抗原但不攻擊自身組織。成熟後的T細胞依功能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
T細胞主要種類與功能
輔助型T細胞(Helper T cells, Th): 表面具有CD4分子,負責協調免疫反應,分泌細胞激素以活化B細胞、巨噬細胞與細胞毒性T細胞。可再細分為:
Th1: 促進細胞免疫,分泌IL-2與IFN-γ,活化巨噬細胞與CTL。
Th2: 促進體液免疫,分泌IL-4、IL-5、IL-13,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特別是IgE)。
Th17: 分泌IL-17,與慢性發炎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s, Tc): 表面具有CD8分子,能直接殺死被病毒感染或癌化的細胞,主要透過釋放穿孔素(perforin)與顆粒酶(granzymes)造成靶細胞凋亡。
調節型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 表面常表達CD4與FOXP3,負責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防止自體免疫疾病。
記憶性T細胞(Memory T cells): 在初次感染後形成,能長期存留並於再次感染時快速啟動免疫反應。
T細胞受體(TCR)
T細胞透過表面上的T細胞受體(T-cell receptor, TCR)識別抗原。TCR無法直接辨識游離抗原,而必須透過抗原呈現細胞(APC)在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上呈現的抗原胜肽:
MHC I + 抗原 → 被CD8+ 細胞毒性T細胞辨識。
MHC II + 抗原 → 被CD4+ 輔助型T細胞辨識。
T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的角色
病毒防禦: 細胞毒性T細胞可辨識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並加以清除。
腫瘤免疫: T細胞可辨識腫瘤細胞表面異常抗原並誘導其凋亡。
免疫協調: 輔助型T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協助B細胞分化與抗體生成。
自體免疫與過敏: 當T細胞反應失衡,可能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或過敏性發炎。
臨床與應用
CAR-T細胞治療: 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患者的T細胞,使其能特異性攻擊癌細胞,為近年癌症免疫療法的突破。
免疫抑制劑: 如Cyclosporine或Tacrolimus可抑制T細胞活化,用於器官移植與自體免疫疾病。
疫苗作用: 藉由誘導記憶性T細胞產生,提高再次感染的防護力。
過敏反應: Th2細胞促進IgE產生,是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免疫機制之一。
最新研究方向
T細胞代謝: 研究其能量利用與免疫功能之間的關聯,為免疫調控提供新靶點。
Treg與腸道免疫: 探討腸道菌群如何影響Treg發育與免疫耐受。
AI與T細胞辨識模擬: 利用人工智慧分析TCR與抗原之間的結合機制,加速免疫療法設計。
免疫球蛋白
基本概念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簡稱Ig)是由B細胞分化產生的抗體蛋白質,屬於血漿蛋白的一種,主要功能是辨識並中和外來抗原(如細菌、病毒、毒素等),是體液免疫反應的核心成分。
化學結構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單位由兩條重鏈(Heavy chain) 與兩條輕鏈(Light chain) 組成,呈Y字形結構:
Fab區: 位於Y形上端,負責與抗原結合,具特異性。
Fc區: 位於下端,負責與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補體系統)結合,啟動免疫反應。
主要類型與功能
IgG: 血液中含量最高(約佔75%),可通過胎盤,提供新生兒被動免疫;能促進吞噬作用與補體活化。
IgA: 主要存在於黏膜分泌液中(如唾液、乳汁、腸液),可防止病原體黏附於上皮表面。
IgM: 最先出現的抗體,形成五聚體結構,具有強大的凝集與補體活化能力。
IgE: 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能與肥大細胞、嗜鹼性白血球結合,引發組織胺釋放。
IgD: 主要存在於B細胞表面,參與B細胞活化與抗體產生初期的調節。
免疫球蛋白的生理作用
中和作用: 抗體可中和病毒、毒素,使其失去感染力。
調理作用: 抗體標記病原體,促進吞噬細胞清除。
補體活化: 抗體結合抗原後可啟動補體級聯反應,破壞病原細胞。
免疫記憶: B細胞經抗原刺激後產生記憶性B細胞,使再次感染能快速產生抗體。
臨床應用
診斷用途: 檢測特定抗體可用於判斷感染狀態,如抗HBs抗體(B型肝炎)、抗HIV抗體等。
治療用途: 注射免疫球蛋白(如人免疫球蛋白IVIG)可用於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治療。
過敏與免疫疾病: IgE升高常見於氣喘、異位性皮膚炎;IgG或IgA異常則與免疫缺陷或慢性炎症相關。
免疫球蛋白的科學研究與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已能利用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技術,製備針對特定抗原的高專一性抗體,用於癌症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以及新興傳染病的防治。抗體工程亦能改造Fc區以延長半衰期或增強免疫效應。
常見檢測與參考值(成人)
IgG:700–1600 mg/dL
IgA:70–400 mg/dL
IgM:40–230 mg/dL
IgE:< 100 IU/mL(依個體差異而異)
免疫球蛋白IgE抗原與抗體
IgE的基本特性
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是一種分子量約為190 kDa 的抗體,主要存在於血清中的濃度極低(約占所有免疫球蛋白的0.001%)。IgE具有四條多肽鏈(兩條重鏈ε與兩條輕鏈κ或λ),其Fc端可與肥大細胞(mast cells)及嗜鹼性球(basophils)表面的高親和性受體(FcεRI)結合。
IgE與抗原的結合
IgE專一性地辨識並結合特定抗原(通常為過敏原),當過敏原再次進入體內時,會交聯(cross-link)已結合於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球的IgE受體,觸發細胞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如組織胺(histamine)、白三烯(leukotriene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等,引發典型的過敏反應。
IgE的免疫功能
過敏反應: IgE是第一型過敏反應(即速型過敏)的核心分子,與氣喘、蕁麻疹、花粉熱、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有關。
寄生蟲防禦: IgE可協助免疫系統辨識大型寄生蟲(如蠕蟲),透過活化嗜酸性球與肥大細胞來破壞寄生蟲。
免疫調節: IgE在低濃度狀態下可能參與免疫平衡的調節,影響Th2型免疫反應。
IgE抗體的臨床意義
IgE的升高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及寄生蟲感染。臨床上可透過血清IgE總量與特異性IgE檢測(如RAST或ImmunoCAP)以判斷過敏原種類與免疫活性。
IgE抗原與抗體互動的科學應用
過敏原偵測: 利用IgE抗體專一性反應開發檢測試劑,以辨識常見過敏原。
抗IgE治療: 單株抗體藥物(如Omalizumab)可與遊離IgE結合,阻止其與受體結合,用於治療嚴重氣喘與慢性蕁麻疹。
疫苗與免疫調控研究: IgE反應的機制提供了發展免疫耐受性治療的理論基礎。
人體必需營養素
定義
人體必需營養素是指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且對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與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
主要類別
蛋白質及胺基酸: 部分胺基酸(必需胺基酸)需透過飲食補充,如賴氨酸、色氨酸
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包括ω-3與ω-6脂肪酸,如亞麻酸、次亞麻酸
碳水化合物: 主要能量來源,無必需糖類,但膳食纖維有助消化
維生素: 共13種,如維生素A、B群、C、D、E、K等
礦物質: 如鈣、鐵、鋅、鎂、鉀、鈉、磷等
水: 維持生理平衡與代謝所必需
功能
提供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
構成身體組織(蛋白質、脂肪、礦物質)
調節生理代謝(維生素、礦物質)
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水、礦物質)
每日建議攝取量
根據年齡、性別、活動量不同,國際與各國衛生機構制定有每日建議攝取量(RDA)或適宜攝取量(AI)。
缺乏症狀
維生素缺乏:壞血病(維生素C)、夜盲症(維生素A)、佝僂病(維生素D)等
礦物質缺乏:貧血(鐵)、骨質疏鬆(鈣)等
必需胺基酸不足:生長遲緩、免疫力下降等
蛋白質
結構與組成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透過胜肽鍵連接而成的大型生物分子。根據其結構可分為四級:
初級結構:胺基酸的線性排列
次級結構:如α螺旋與β摺疊
三級結構:整體三維立體構型
四級結構:多個蛋白質單元的組合
功能
蛋白質在生物體中具有多樣化的功能:
酵素:加速化學反應
結構支撐:如膠原蛋白、角蛋白
運輸:如血紅素運送氧氣
訊號傳遞:荷爾蒙、受體
免疫防禦:抗體
來源
常見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包括:
動物性:肉類、魚類、蛋、乳製品
植物性:豆類、堅果、穀物
攝取建議
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依個人年齡、性別與活動量而異。一般成人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約0.8克蛋白質。
缺乏與過量
缺乏: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生長遲緩
過量: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影響鈣質代謝
人體必需脂肪酸
定義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s)是指人體無法自行合成 ,必須透過食物攝取的脂肪酸,對於細胞膜結構、發炎反應、神經與免疫功能等至關重要。
主要種類
亞麻酸(α-Linolenic Acid, ALA): 屬於ω-3脂肪酸,可轉化為EPA與DHA(效率有限)
亞油酸(Linoleic Acid, LA): 屬於ω-6脂肪酸,可轉化為花生四烯酸(ARA)
次級代謝產物(非必需但功能重要)
EPA(Eicosapentaenoic Acid): ω-3,抗發炎、保護心血管
DHA(Docosahexaenoic Acid): ω-3,腦與視網膜發育重要
ARA(Arachidonic Acid): ω-6,參與免疫與發炎反應
生理功能
維持細胞膜流動性與完整性
合成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訊號分子
支持腦神經與視覺系統發育
調節免疫與發炎反應
主要食物來源
亞麻酸: 亞麻仁油、紫蘇油、核桃、奇亞籽
亞油酸: 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
EPA、DHA: 深海魚類(鮭魚、鯖魚、鯡魚)、魚油
缺乏症狀
皮膚乾燥、炎症
免疫功能低下
生長遲緩(嬰幼兒)
視力與神經系統問題
總結
亞麻酸與亞油酸是人體唯一兩種必需脂肪酸 ,應從飲食中適當攝取,並維持ω-6與ω-3比例平衡,以促進整體健康。
Omega-6與Omega-3
什麼是Omega-6與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兩類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人體必需脂肪酸,必須從飲食中攝取。它們在維持健康和支持身體功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Omega-6的特點與來源
Omega-6脂肪酸主要作用於促進細胞增長與免疫反應,但過量攝取可能引發慢性炎症。常見的Omega-6包括亞油酸(Linoleic acid)。
來源: 植物油(如葵花籽油、大豆油)、堅果、種子、雞肉。
Omega-3的特點與來源
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支持心血管健康的作用,常見的包括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LA(α-亞麻酸)。
來源: 深海魚(如鮭魚、鯖魚)、亞麻籽油、奇亞籽、核桃。
Omega-6與Omega-3的比例
健康的飲食應保持Omega-6與Omega-3的平衡,理想比例約為4:1。然而,現代飲食常因高Omega-6攝取導致比例失衡,增加慢性疾病風險。
Omega-6與Omega-3的健康益處
Omega-6: 支持皮膚健康、促進傷口癒合、調節免疫功能。
Omega-3: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減少發炎反應、支持大腦與視力發育。
如何平衡Omega-6與Omega-3的攝取?
減少高Omega-6的油脂使用,如改用橄欖油。
增加富含Omega-3的食物,如魚類、亞麻籽油。
避免過度加工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富含Omega-6脂肪酸。
VIDEO
Omega-3 脂肪酸含量列表
富含 Omega-3 的食物
食物
主要 Omega-3 型態
含量 (每100克)
鯖魚
EPA、DHA
~4,580 mg
鮭魚
EPA、DHA
~2,260 mg
沙丁魚
EPA、DHA
~1,480 mg
鯡魚
EPA、DHA
~2,360 mg
鮪魚
DHA
~1,330 mg
亞麻籽
ALA
~22,800 mg
奇亞籽
ALA
~17,550 mg
核桃
ALA
~9,080 mg
大豆油
ALA
~6,800 mg
海藻油
DHA
~4,000–10,000 mg
Omega-3 型態說明
ALA (α-亞麻酸) :主要來自植物,如亞麻籽、奇亞籽、核桃。
EPA (二十碳五烯酸) :主要來自深海魚類,對心血管健康重要。
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 :主要來自深海魚和海藻,對腦部與視網膜健康重要。
每日建議攝取量
ALA:男性約 1.6 g,女性約 1.1 g
EPA + DHA:建議一般成人每日攝取 250–500 mg
葡萄糖
結構與特性
葡萄糖是一種單醣,是六碳糖(己糖)的一種,化學式為 C6 H12 O6 。它可存在於直鏈或環狀形式,在水溶液中主要以環狀形式存在。
功能
葡萄糖是人體與多數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提供細胞代謝所需能量
參與細胞呼吸作用,產生 ATP
作為肝醣與澱粉的基本單元
來源
葡萄糖可從各類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
天然來源:水果、蔬菜、蜂蜜
經由消化作用從澱粉、雙醣(如蔗糖、麥芽糖)轉換而來
血糖調節
人體透過胰島素與升糖素調節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以維持恆定的血糖水平。
醫學應用
靜脈注射葡萄糖可用於補充能量
血糖檢測為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指標
維他命
什麼是維他命?
維他命 Vitamin,又稱維生素,維他命是人體維持正常代謝、增強免疫功能以及促進生長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雖然人體需求量較少,但缺乏維他命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維他命的分類
維他命主要分為兩類:
脂溶性維他命: 包括維他命A、D、E、K,這些維他命可儲存在肝臟和脂肪中。
水溶性維他命: 包括維他命B群和維他命C,這些維他命通常不儲存於體內,需每日補充。
各種維他命的功能與來源
維他命A:
功能:促進視力健康,維持皮膚和黏膜完整性。
來源:胡蘿蔔、菠菜、蛋黃、肝臟。
維他命B群:
功能:參與能量代謝,支持神經系統和血液健康。
來源:全穀類、瘦肉、乳製品、豆類。
維他命C:
功能:抗氧化,增強免疫力,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來源:柑橘類水果、奇異果、青椒、草莓。
維他命D:
功能:促進鈣和磷的吸收,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
來源:陽光照射、魚肝油、蛋黃、奶製品。
維他命E:
功能:抗氧化,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
來源:堅果、植物油、綠葉蔬菜。
維他命K:
功能:促進血液凝固,維持骨骼健康。
來源:綠葉蔬菜、發酵食品(如納豆)、植物油。
維他命缺乏與過量的影響
維他命不足或過量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缺乏: 可能導致貧血(B12缺乏)、夜盲症(A缺乏)、壞血病(C缺乏)等。
過量: 如過多的維他命A可能導致毒性反應,過量的維他命D可能引起高鈣血症。
如何均衡攝取維他命
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各種維他命是最安全的方式,建議多攝取新鮮蔬果、全穀類和健康蛋白質。如需補充劑,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以確保安全與有效性。
維生素B
概述
維生素B群是一組水溶性維生素的統稱,參與體內能量代謝、神經功能、紅血球生成及細胞修復等多項重要生理作用。由於水溶性維生素無法長期儲存在體內,需每日從飲食中攝取。
維生素B群種類與功能
名稱
化學名稱
主要功能
常見食物來源
B₁
硫胺素 (Thiamine)
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與神經傳導
全穀類、豬肉、豆類、堅果
B₂
核黃素 (Riboflavin)
協助能量代謝、維護皮膚與眼睛健康
牛奶、蛋、綠色蔬菜、肝臟
B₃
菸鹼酸 (Niacin)
促進能量生成、維持皮膚與神經系統健康
肉類、花生、全穀、魚類
B₅
泛酸 (Pantothenic acid)
參與脂肪酸合成與分解、能量代謝
雞蛋、肝臟、酵母、糙米
B₆
吡哆醇 (Pyridoxine)
參與胺基酸代謝、紅血球生成、神經傳導物質合成
魚類、香蕉、馬鈴薯、堅果
B₇
生物素 (Biotin)
協助脂肪、蛋白質代謝,維護皮膚與頭髮健康
蛋黃、肝臟、堅果、大豆
B₉
葉酸 (Folic acid)
DNA合成與細胞分裂,孕期胎兒神經管發育重要
深綠蔬菜、豆類、肝臟、柑橘類
B₁₂
鈷胺素 (Cobalamin)
維護神經系統、紅血球形成、DNA合成
肉類、魚類、乳製品、蛋
缺乏症狀
B₁: 腳氣病、神經炎、疲勞
B₂: 口角炎、舌炎、眼睛乾澀
B₃: 糙皮病(皮膚炎、腹瀉、失智)
B₆: 貧血、皮膚炎、神經問題
B₉: 貧血、胎兒神經管缺陷
B₁₂: 惡性貧血、神經退化
補充建議
由於維生素B群在能量代謝中常協同作用,建議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全套B群,如攝取全穀類、瘦肉、蛋、乳製品及綠色蔬菜。對於壓力大、熬夜或素食者,可考慮補充綜合維生素B群。
特別注意
B₁₂幾乎僅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嚴格素食者應補充營養品。
水溶性維生素過量會由尿液排出,一般不易中毒。
烹調與加熱可能破壞部分B群,建議低溫或蒸煮方式保存營養。
葉酸 (維生素B₉)
概述
葉酸(維生素B₉)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對細胞分裂、DNA及RNA合成、紅血球生成至關重要。特別在孕期,葉酸能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因此對生育女性尤其重要。人體無法自行大量合成葉酸,需透過食物或補充劑攝取。
主要功能
協助DNA與RNA合成,促進細胞分裂與修復
促進紅血球生成,預防巨球性貧血
胎兒神經管發育的重要營養素,預防脊柱裂等缺陷
與維生素B₁₂協同作用,維持正常代謝與神經功能
缺乏症狀
巨球性貧血(紅血球過大、功能異常)
疲倦、無力、注意力不集中
孕期缺乏可能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
口腔潰瘍、舌炎
免疫力下降
常見食物來源(按含量由高到低排序)
食物
葉酸含量(µg/100g)
豬肝 400
牛肝 200
雞肝 140
菠菜 194
芥菜 150
花椰菜 120
蘆筍 149
苜蓿芽 180
綠豆芽 125
甘藍菜 120
萵苣 136
酵母 1000
鷹嘴豆 172
扁豆 181
黑豆 140
花生 60
橙子 30
香蕉 20
酪梨 81
糙米 20
每日建議攝取量
年齡層
每日建議攝取量(µg)
成人 400
孕婦 600
哺乳期女性 500
兒童(1~13歲) 150~300
補充建議
孕期婦女應提前補充葉酸,至少在懷孕前一個月開始至孕期前三個月。
均衡飲食可攝取足量葉酸,如深綠色蔬菜、豆類、肝臟及強化穀物。
葉酸為水溶性維生素,加熱或烹調會造成部分流失,建議短時間烹煮或蒸煮保存營養。
維生素B₁₂
概述
維生素B₁₂(鈷胺素, Cobalamin)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含有金屬元素鈷,對紅血球生成、神經系統健康及DNA合成至關重要。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B₁₂,需依靠食物或補充劑攝取。
主要功能
促進紅血球生成,預防巨球性貧血
維護神經系統功能,促進髓鞘形成
參與DNA與RNA合成
促進蛋白質與脂肪代謝
與葉酸協同作用,維持細胞正常分裂
缺乏症狀
巨球性貧血
神經損傷(麻木、刺痛、行走不穩)
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退化
情緒低落或抑鬱
食慾不振與消化不良
常見食物來源(按含量由高至低排序)
食物
維生素B₁₂ 含量(µg/100g)
蛤蜊 84
牛肝 70
羊肝 60
豬肝 33
干貝 25
淡菜(青口貝) 20
牡蠣 16
沙丁魚 12
魚子(魚卵) 12
秋刀魚 10
鯖魚 9
龍蝦 7
鮭魚 5
螃蟹 4.5
鱈魚 3
牛肉 2.5
雞肉 1.3
火雞肉 1.2
雞蛋 1.1
起司(硬質) 1
牛奶 0.8
優格 0.4
素食者與B₁₂補充
由於維生素B₁₂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素食者尤其容易缺乏。建議:
食用添加B₁₂的植物奶、穀物、豆漿等強化食品
服用B₁₂補充劑或舌下含片
定期檢測血中B₁₂濃度,預防缺乏
每日建議攝取量
年齡層
每日建議攝取量(µg)
成人 2.4
孕婦 2.6
哺乳期女性 2.8
兒童(1~13歲) 0.9~1.8
吸收與代謝
維生素B₁₂吸收依賴胃分泌的「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與B₁₂結合後才能在小腸吸收。若內因子不足(如胃切除、萎縮性胃炎),可能需要注射或舌下補充方式。
總結
維生素B₁₂對神經系統與血液生成不可或缺。均衡飲食者通常可攝取足夠,但素食者與老年人需特別注意補充,以避免長期缺乏導致不可逆神經損傷。
維生素D
概述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能是幫助身體吸收鈣與磷,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同時參與免疫系統調節。維生素D可以透過陽光照射皮膚自行合成,也可由食物攝取或補充劑取得。
主要功能
促進腸道吸收鈣與磷,維持骨骼健康
預防骨質疏鬆與佝僂病
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有助於肌肉收縮與神經傳導
參與細胞生長與分化調控
維生素D₂ 與 維生素D₃ 的差異
項目
維生素D₂ (Ergocalciferol)
維生素D₃ (Cholecalciferol)
來源
主要來自植物(如酵母、蘑菇)
主要來自動物(如魚肝油、蛋黃)與皮膚經日曬合成
化學結構
源自麥角固醇(Ergosterol)
源自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
穩定性
在光與熱下較不穩定
較穩定,不易分解
生物利用率
人體利用效率較低
人體吸收與利用率較高
血中濃度維持時間
作用時間較短
作用時間較長,維持血中濃度效果佳
常見於
強化植物奶、補充劑(D₂型)
魚類、蛋黃、肝臟、補充劑(D₃型)
缺乏症狀
兒童:佝僂病(骨骼軟化、變形)
成人:骨質軟化症、骨質疏鬆
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倦、情緒低落
食物來源
魚類(鮭魚、鯖魚、沙丁魚)
魚肝油
蛋黃
牛肝
強化乳製品與植物奶
曬過太陽的蘑菇(含維生素D₂)
每日建議攝取量(成人)
一般建議每日攝取量約為 10~20 微克(400~800 IU),實際需求量依年齡、膚色、日曬時間與生活環境而異。
人體必需礦物質
定義
必需礦物質(Essential Minerals)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從食物中攝取的無機元素,對維持生理功能、骨骼健康、神經傳導與代謝反應等至關重要。
分類
依照人體所需量多寡,可分為大量礦物質 與微量礦物質 :
大量礦物質(Macrominerals)
鈣(Ca): 構成骨骼與牙齒,參與肌肉收縮與神經傳導
磷(P): 組成DNA、ATP與骨骼,參與能量代謝
鉀(K): 維持細胞內液平衡、神經與肌肉功能
鈉(Na): 調節體液與血壓,參與神經衝動傳導
鎂(Mg): 輔酶作用、肌肉神經協調、骨骼健康
氯(Cl): 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為胃酸的成分
硫(S): 存在於胺基酸與蛋白質中,參與解毒代謝
微量礦物質(Trace Elements)
鐵(Fe): 血紅素與肌紅素的成分,運輸氧氣
鋅(Zn): 參與免疫、傷口癒合與酵素功能
銅(Cu): 輔助鐵代謝、抗氧化酵素作用
碘(I): 構成甲狀腺素,調節代謝
硒(Se): 抗氧化系統成分,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傷害
錳(Mn): 骨骼發展與代謝酵素功能
鉻(Cr): 幫助胰島素調節血糖
鉬(Mo): 參與含硫胺基酸與尿酸代謝
功能概要
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如鈣、磷、鎂)
參與能量與酵素代謝(如鋅、鐵、銅、硒)
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如鈉、鉀、鈣)
調節荷爾蒙與免疫功能(如碘、鋅)
缺乏可能導致的問題
骨質疏鬆(缺鈣)
貧血(缺鐵)
甲狀腺腫(缺碘)
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慢(缺鋅)
總結
人體必需礦物質雖然需求量不同,但每一種都對健康不可或缺。均衡飲食可確保這些元素的適量攝取,避免缺乏或過量造成的健康風險。
微量元素
什麼是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人體所需量極少但卻必不可少的元素,主要參與各種生理功能的調節和維持。儘管其需求量微小,卻對健康和生命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
常見的微量元素
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鐵(Fe): 參與血紅蛋白的生成,幫助運輸氧氣。
鋅(Zn): 促進免疫系統功能,參與酶的活性調節。
碘(I): 支持甲狀腺激素的合成,維持代謝平衡。
硒(Se): 具有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免受損害。
銅(Cu): 參與鐵的代謝和膠原蛋白的形成。
錳(Mn): 支持骨骼健康,參與能量代謝。
鉻(Cr): 幫助調節血糖,增強胰島素的作用。
微量元素的功能與作用
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作用包括:
參與酶的活性調節,影響代謝反應。
支持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
維持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正常功能。
促進細胞的生長與修復。
微量元素的攝取來源
以下是一些常見微量元素的主要食物來源:
鐵: 紅肉、肝臟、豆類、菠菜。
鋅: 海鮮(如牡蠣)、堅果、全穀類。
碘: 碘鹽、海帶、紫菜。
硒: 巴西堅果、魚類、蛋類。
銅: 肝臟、堅果、全穀類。
錳: 全穀類、堅果、綠葉蔬菜。
鉻: 全穀類、肉類、蔬菜。
缺乏與過量的影響
微量元素的不足或過量都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缺乏: 可能導致貧血、免疫力下降、甲狀腺問題等。
過量: 可能引起中毒反應,例如鐵過量可能損害肝臟,鋅過量可能抑制免疫功能。
如何平衡微量元素的攝取
建議透過均衡飲食來攝取微量元素,避免過度依賴補充劑。定期檢查身體狀況,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以調整飲食或補充策略。
鋅
定義
鋅(Zinc)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參與多種酵素反應與代謝過程,對免疫系統、細胞生長與修復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功能
參與超過300種酵素反應,包括DNA合成、蛋白質合成與細胞分裂
促進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
維持味覺、嗅覺與食慾的正常功能
支持免疫系統運作,提升抗感染能力
有助男性生殖功能與精子生成
促進皮膚與頭髮健康
主要來源
海鮮類(特別是牡蠣、螃蟹)
肉類(牛肉、豬肉、雞肉)
全穀類與堅果(南瓜子、腰果)
豆類與乳製品
缺乏症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
傷口癒合遲緩
味覺與嗅覺異常
食慾不振與生長遲緩(尤其兒童)
皮膚炎或脫髮
攝取建議
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8~11毫克(依性別與年齡而異)
均衡飲食可滿足需求,長期素食者應注意攝取量
過量影響
過量攝取可能引起噁心、腹痛、免疫功能抑制
長期高劑量補充會干擾銅的吸收
食物中鋅含量比較表
單位:毫克/100公克食物(由高至低排序)
食物名稱
鋅含量 (mg/100g)
備註
牡蠣
25.0 ~ 50.0
天然食物中鋅含量最高,吸收率極佳
牛肝
12.0
富含鋅與維生素A,但膽固醇較高
南瓜子
10.0
植物性鋅來源代表,富含健康脂肪
芝麻
7.8
含鋅與鈣豐富,但植酸會影響吸收
牛肉(瘦肉)
6.0 ~ 9.0
高生物利用率,是主要動物性來源
腰果
5.5
富含脂質與鋅,適量攝取有益健康
豬肉(瘦肉)
3.5 ~ 5.0
日常常見來源,吸收率良好
鴨肉
4.2
鋅含量高於雞肉,蛋白質豐富
花生
3.3
含量中等,但植酸影響吸收率
扁豆
3.0
素食者常見來源,吸收率中等偏低
雞肉
1.5 ~ 2.5
含量適中,吸收率佳
豆腐
2.0
素食者重要蛋白質與鋅來源
燕麥
2.5
含膳食纖維與鋅,適合早餐攝取
蝦
2.0
低脂高蛋白來源,含鋅適中
雞蛋
1.3
含鋅少但吸收率高
豆漿
0.8
鋅含量低,適合搭配其他食物補充
菠菜
0.6
植物性來源,含有抑制吸收的草酸
牛奶
0.4
含量低但吸收率佳
白米
0.8
精製後含量下降,糙米較高
蘋果
0.1
含量極低,非主要來源
說明
動物性食物的鋅吸收率約40~50%,植物性約20~30%。
含植酸的穀類、豆類會降低鋅吸收,可透過浸泡或發酵減少影響。
搭配富含蛋白質或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於鋅的吸收。
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約11毫克,女性約8毫克。
鐵蛋白
概述
鐵蛋白(Ferritin)是一種球狀蛋白,主要功能是儲存鐵元素並在需要時釋放給身體使用。鐵蛋白存在於肝臟、脾臟、骨髓與肌肉中,是體內鐵儲備的重要指標,對血液生成、能量代謝與免疫功能非常重要。
主要功能
儲存鐵元素,維持血液中鐵的平衡
提供鐵給紅血球生成,支持血紅素合成
保護細胞免受自由鐵造成的氧化損傷
支持免疫系統功能,促進能量代謝
血中鐵蛋白指標
正常成人男性:20~300 ng/mL
正常成人女性:15~150 ng/mL
血中鐵蛋白過低:提示缺鐵性貧血或鐵儲備不足
血中鐵蛋白過高:可能與炎症、肝病、鐵過量或某些慢性疾病相關
鐵蛋白缺乏症狀
疲倦、虛弱、注意力不集中
皮膚蒼白、指甲脆弱
心悸或呼吸急促
舌炎、口角炎
嚴重缺乏可能發展為缺鐵性貧血
鐵蛋白的食物來源
鐵蛋白本身存在於動物體內的儲鐵蛋白,但增加血中鐵蛋白可透過補充富含鐵的食物:
食物
備註
牛肝 動物性血紅素鐵,吸收率高
豬肝 含豐富血紅素鐵
雞肝 鐵含量高且易吸收
紅肉(牛肉、羊肉) 血紅素鐵來源
魚類(沙丁魚、鮭魚) 含少量血紅素鐵
貝類(蛤蜊、牡蠣、淡菜) 含高鐵,吸收率佳
蛋黃 少量鐵,吸收中等
豆類(紅豆、扁豆、黑豆) 植物性非血紅素鐵,需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
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 含非血紅素鐵,吸收率低
堅果與種子(南瓜子、芝麻) 含非血紅素鐵
全穀類(燕麥、糙米) 非血紅素鐵來源
乾果(葡萄乾、棗) 植物性鐵
強化穀物 額外添加鐵,可提高血中鐵蛋白
豆腐 植物性鐵來源,吸收中等
黑巧克力 含鐵量高,但吸收率略低
補充建議
鐵蛋白低的人,可增加動物性鐵(血紅素鐵)攝取,如肝臟與紅肉。
植物性鐵需搭配維生素C食物(如柑橘、奇異果)以提高吸收率。
避免與茶、咖啡同時攝取,因為其中的單寧會抑制鐵吸收。
缺鐵嚴重者,可依醫師建議服用鐵劑,並定期檢測血中鐵蛋白。
生物活性物質
定義
生物活性物質(Bioactive Compounds)是指來自自然界或合成的化學物質,能與生物體互動,並對其產生生理或藥理作用。其來源不侷限於植物,也包括動物、真菌、細菌、海洋生物、甚至礦物。
主要來源
植物: 如花青素、綠茶多酚、葉黃素
動物: 如魚油中的EPA與DHA、膠原蛋白胜肽
真菌與細菌: 如青黴素、β-葡聚醣、益生菌代謝物
海洋生物: 如紅藻多醣、海藻酚類化合物
礦物或土壤衍生物: 如高嶺土中分離的天然抗菌物質
常見功能
抗氧化、抗發炎
調節免疫系統
抗菌、抗病毒
降血脂、降血糖
神經保護、抗癌潛力
應用領域
營養保健: 功能性食品與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
藥物開發: 許多藥物起源於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質
化妝品: 如抗老化、防曬與美白成分
農業: 天然殺蟲劑、植物保護劑等
攝取建議
一般建議透過多樣化、天然的飲食來攝取生物活性物質,避免依賴高劑量補充劑,並應根據個人健康狀況諮詢專業意見。
功能性植化素
定義
功能性植化素是指來自植物的天然化學物質,具有生物活性 ,能夠對人體產生正面健康影響,協助預防慢性疾病 、提升生理功能 ,但不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
常見分類與代表物質
類黃酮(Flavonoids): 如花青素、槲皮素、兒茶素 — 抗氧化、抗發炎、保護血管
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 如葉黃素、玉米黃素、β-胡蘿蔔素 — 保護視力、抗氧化
多酚類(Polyphenols): 如綠茶多酚、白藜蘆醇 — 延緩老化、促進心血管健康
硫化物(Sulfur Compounds): 如大蒜素、異硫氰酸鹽 — 抗菌、抗癌、排毒
植物固醇(Phytosterols): 如β-谷固醇 — 降低膽固醇吸收
主要功能
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
抗發炎、調節免疫反應
促進心血管、肝臟與視覺健康
可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與擴散
攝取來源
功能性植化素廣泛存在於天然植物性食物中:
深色蔬果(如藍莓、番茄、菠菜)
豆類與全穀類
香草、茶類、橄欖油
注意事項
功能性植化素的攝取應來自天然飲食,而非依賴高劑量補充品,並非所有人對所有植化素都有相同反應,個體差異與攝取劑量都需考量。
多酚類
定義
多酚類是一類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個酚羥基結構,以其抗氧化、抗炎和其他健康促進特性而聞名。
類型
黃酮類: 如花青素、黃酮醇和異黃酮。
酚酸類: 如綠原酸、咖啡酸和鞣花酸。
單寧: 常見於紅酒和茶葉中。
木酚素: 如亞麻籽中的木酚素。
來源
水果: 如葡萄、藍莓、蘋果和柑橘。
蔬菜: 如洋蔥、菠菜和西蘭花。
飲品: 如綠茶、紅茶和咖啡。
穀物與堅果: 如燕麥、亞麻籽和核桃。
健康益處
抗氧化作用: 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和細胞損傷。
抗炎效果: 降低慢性炎症的風險。
促進心血管健康: 有助於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支持腸道健康: 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微生物群。
降低癌症風險: 可能抑制癌細胞增殖並誘導其凋亡。
應用
食品工業: 用作天然抗氧化劑,延長食品保鮮期。
保健品: 多酚提取物被製成膳食補充劑,用於促進健康。
化妝品: 作為護膚成分,用於減少衰老跡象並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損傷。
攝取建議
均衡飲食中包含多種富含多酚的食物,每天攝取新鮮水果、蔬菜和健康飲品,有助於提高多酚的攝入量。
花青素
定義
花青素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色素,屬於黃酮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的果實、花朵和葉片中,負責呈現藍色、紫色和紅色。
來源
水果: 如藍莓、黑莓、櫻桃、葡萄。
蔬菜: 如紫甘藍、茄子皮。
穀物: 如黑米、紫糯米。
健康益處
抗氧化作用: 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
抗炎效果: 抑制炎症反應,保護細胞健康。
促進心血管健康: 有助於改善血管功能,降低高血壓和心臟病風險。
支持視力健康: 改善夜間視力,保護眼部免受光氧化傷害。
增強免疫力: 調節免疫系統,對抗感染和疾病。
穩定性
花青素的穩定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光線、溫度和酸鹼度。在酸性環境中,顏色更為穩定,通常呈現紅色。
攝取建議
每天適量食用富含花青素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均衡飲食。
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減少花青素的流失。
應用
食品工業: 作為天然色素添加於飲料、果凍等產品中。
保健品: 提取物被製成膳食補充劑,用於抗氧化和保健目的。
化妝品: 用於護膚產品以抗衰老和提亮膚色。
葉黃素
葉黃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屬於抗氧化劑,廣泛存在於深綠色蔬菜和某些水果中。它對於保護眼睛、預防視力退化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更需要補充葉黃素來維護眼睛健康。
葉黃素的功效
過濾藍光 :葉黃素能過濾高能量藍光,減少藍光對視網膜的傷害。
預防視網膜黃斑病變 :葉黃素可減少因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損傷,降低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AMD)的風險。
提升視力 :適量攝取葉黃素有助於增強視力敏銳度,減少眼睛疲勞。
抗氧化功能 :作為抗氧化劑,葉黃素能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有助於整體健康。
富含葉黃素的食物
葉黃素在多種食物中均有豐富含量,尤其是深綠色蔬菜和橙黃色蔬果。
葉黃素的建議攝取量
每日建議的葉黃素攝取量因人而異,通常為 6 到 10 毫克。攝取充足的葉黃素可通過均衡飲食或營養補充品來實現,尤其適合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的現代人。
β-胡蘿蔔素
定義
β-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色素,屬於類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並能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
來源
蔬菜: 胡蘿蔔、南瓜、地瓜、菠菜、羽衣甘藍。
水果: 芒果、杏、哈密瓜、橘子。
健康益處
促進視力健康: 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視網膜功能,改善夜間視力。
抗氧化作用: 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支持免疫系統: 增強免疫力,幫助抵禦感染和疾病。
改善皮膚健康: 減少皮膚乾燥,促進皮膚修復和再生。
攝取建議
建議透過食用天然食品獲取β-胡蘿蔔素,如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避免因補充劑過量而導致副作用。
注意事項
過量攝取可能引起皮膚黃染(胡蘿蔔素血症),但通常無害。
吸煙者應避免高劑量補充劑,可能增加肺癌風險。
與脂肪一同攝取可提高吸收率,建議搭配健康油脂食用。
應用
食品工業: 用作天然色素添加於飲料、乳製品和甜點中。
保健品: β-胡蘿蔔素被製成膳食補充劑,支持維生素A需求。
化妝品: 用於護膚產品中,提供抗氧化和保濕效果。
茄紅素
化學性質
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類胡蘿蔔素,屬於萜烯類化合物,化學式為 C40 H56 ,具高度不飽和結構,呈現鮮紅色。由於含有多個共軛雙鍵,具有優異的抗氧化能力。
主要來源
茄紅素主要存在於紅色蔬果中,尤其以番茄及其製品最為豐富,其他如西瓜、葡萄柚、紅椒與木瓜中亦含有不同程度的茄紅素。
健康益處
抗氧化作用: 茄紅素可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傷害。
心血管保護: 有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減少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抗癌潛力: 研究指出,茄紅素與前列腺癌、乳癌、肺癌等風險降低有相關性。
皮膚保護: 可減緩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具抗老化效果。
吸收與攝取
茄紅素為脂溶性,與油脂一同食用可提高吸收率。烹煮或加工(如番茄醬)亦可使其生物利用率上升。
應用領域
健康食品與營養補充品
天然食品著色劑
化妝品抗老化配方
注意事項
茄紅素屬於安全的天然成分,一般飲食中攝取無副作用。但過量服用補充品仍應遵循專業建議,避免干擾營養均衡。
葫蘆素
定義
葫蘆素(Cucurbitacin)是一類存在於葫蘆科植物中的天然三萜類化合物 ,以其強烈苦味與多種生物活性 而著稱。其名稱源自葫蘆科(Cucurbitaceae)。
來源植物
葫蘆素主要存在於以下植物中,尤其是其莖、葉、果皮與未成熟果實:
黃瓜
苦瓜
瓠瓜
絲瓜
南瓜(野生種)
西瓜(野生種或基因突變品系) :正常栽培的西瓜幾乎不含葫蘆素,但部分野生種或突變體可能產生葫蘆素,造成異常苦味,偶有中毒案例報導。
化學性質
屬於三萜類化合物 (Triterpenoids)
已知種類包括:Cucurbitacin A、B、C、D、E、I等
具極強苦味與細胞毒性
生物活性
抗癌活性: 誘導癌細胞凋亡、自噬,阻止細胞週期
抗炎與免疫調節: 抑制發炎途徑如NF-κB
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蟲: 對某些病原體具抑制作用
毒性與注意事項
葫蘆素毒性強,高劑量會導致噁心、嘔吐、腹瀉 甚至胃腸出血
過度苦味的葫蘆科蔬果可能含有過量葫蘆素,不應食用
西瓜若出現苦味 ,應立即丟棄
應用與潛力
作為抗癌候選化合物 ,在藥物研發中具潛力
天然植物防禦物質 ,對昆蟲與微生物具毒性
總結
葫蘆素是強力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在葫蘆科植物中普遍存在,包含部分野生西瓜。雖具抗癌等潛力,但其毒性需格外注意,不宜食用含量過高的蔬果。
薑黃素
定義
薑黃素是從薑黃植物根莖中提取的一種天然多酚化合物,以其抗氧化、抗炎及其他生物活性而聞名。
來源
主要來源於薑黃(Curcuma longa),這是一種常用於印度料理和傳統草藥中的植物。
健康益處
抗炎作用: 可抑制炎症相關分子,減少慢性炎症風險。
抗氧化特性: 中和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害。
促進腦健康: 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並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支持心血管健康: 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及血壓,改善血管功能。
抗癌潛力: 可能抑制癌細胞生長並促進癌細胞凋亡。
使用方法
薑黃素可作為膳食補充劑,也可通過飲食攝取,例如在烹飪中使用薑黃粉或加入牛奶中製成黃金奶。
吸收率
薑黃素在人體中的吸收率較低,可與黑胡椒中的胡椒鹼搭配,顯著提高生物利用度。
注意事項
長期或高劑量使用可能導致消化不適。
某些藥物使用者(如抗凝血劑患者)應諮詢醫生後使用。
孕婦或哺乳期間的女性需謹慎使用。
兒茶素
定義
兒茶素是天然存在於茶葉、可可與部分水果中的多酚化合物,屬於黃酮類,具有抗氧化與多種生理活性。
種類
表沒食子兒茶素(EGC)
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
表兒茶素(EC)
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
來源
綠茶(EGCG 含量最高)
烏龍茶與紅茶(因發酵而改變含量)
可可與黑巧克力
水果如蘋果、藍莓
作用
抗氧化與抗自由基
抗發炎作用
可能促進心血管健康
對代謝有潛在助益
具抗菌與抗病毒潛力
安全性
日常以茶飲攝取通常安全
高劑量補充品可能造成肝臟負擔,需注意
綠茶多酚與兒茶素的分類與關係
多酚類(Polyphenols)
多酚類是一大類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化合物,特徵為分子結構中含有多個酚羥基(–OH)。多酚類廣泛存在於茶葉、水果、蔬菜與紅酒中,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發炎 等生物活性。
類黃酮(Flavonoids)
類黃酮是多酚類的一個重要子類,結構上通常具有兩個苯環(A 環與 B 環)和一個含氧的中間 C 環。類黃酮進一步可分為多個亞類,包括:
黃酮(Flavones)
黃酮醇(Flavonols)
花青素(Anthocyanidins)
異黃酮(Isoflavones)
兒茶素(Catechins)
綠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
綠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屬於多酚類,其中兒茶素(Catechins)約佔 60%–80% ,是最重要的功能性化合物。其餘還包括少量的黃酮醇(如山奈酚 Kaempferol、槲皮素 Quercetin)與酚酸(如沒食子酸 Gallic acid)。
兒茶素(Catechins)
兒茶素是類黃酮的一種 ,因此同時屬於多酚類 → 類黃酮 → 兒茶素 的層級結構。綠茶中的主要兒茶素包括:
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表沒食子兒茶素(EGC, Epigallocatechin)
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 Epicatechin gallate)
表兒茶素(EC, Epicatechin)
關係總結
綠茶中的多酚類 (大類)以類黃酮 為主要成分,而其中兒茶素 又是類黃酮中最豐富、最具活性的亞類。換句話說:
多酚類(Polyphenols) ⟶ 類黃酮(Flavonoids) ⟶ 兒茶素(Catechins)
因此,綠茶多酚中以兒茶素為主,而兒茶素正是綠茶健康功效的主要來源。
辣椒素
定義
辣椒素是辣椒中的主要辛辣成分,屬於生物鹼化合物,能與人體痛覺與溫度受體結合,產生灼熱感。
化學特性
分子式:C18 H27 NO3
屬於香草醯胺類化合物
對熱穩定,不易因烹調而分解
來源
辣椒果實(Capsicum 屬植物)
以辣椒種類與成熟度影響含量
作用
與 TRPV1 受體結合,產生辛辣與灼熱感
促進新陳代謝與能量消耗
具抗氧化與抗發炎潛力
可用於外用止痛藥膏,減緩神經痛
應用
食品調味與防腐
醫療止痛(如貼布、藥膏)
自衛與軍警用途(辣椒噴霧)
安全性
食用適量一般安全
過量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或灼痛
高濃度接觸需避免眼睛與黏膜刺激
槲皮素
定義
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種天然黃酮類多酚化合物,廣泛存在於水果、蔬菜與茶葉中,具有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
化學特性
分子式:C15 H10 O7
屬於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多羥基結構
不易溶於水,溶於乙醇與有機溶劑
來源
洋蔥、青椒、蘋果、莓果
茶葉與紅酒
某些香料如百里香、洋甘菊
作用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
抗發炎:降低發炎標誌物水平
心血管保護:可能改善血脂與血管功能
抗過敏與免疫調節作用
抗病毒與抗腫瘤潛力(體外研究)
安全性
從食物攝取一般安全
高劑量補充品需注意可能造成腸胃不適或干擾藥物代謝
皂苷
定義
皂苷是一類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化合物,由糖和三萜或類固醇結構組成,具有起泡性,廣泛存在於藥用植物和某些食品中。
來源
豆類: 黃豆、豌豆、扁豆。
藥用植物: 人參、甘草、積雪草。
其他: 藜麥、燕麥、菠菜、茶葉。
健康益處
抗氧化作用: 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抗炎效果: 抑制炎症反應,保護身體組織健康。
支持免疫系統: 增強免疫力,提高抵禦疾病的能力。
促進心血管健康: 幫助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抗癌潛力: 可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並誘導其凋亡。
應用
食品工業: 作為天然乳化劑和表面活性劑,用於飲料和加工食品。
藥品與保健品: 提取物用於強化免疫力和抗炎症的產品中。
化妝品: 用於清潔產品如洗面乳和洗髮精,具有起泡和清潔效果。
注意事項
高劑量攝取可能引起胃腸不適,如腹瀉或腹脹。
某些皂苷可能具有毒性,需謹慎食用來源不明的植物。
應平衡飲食,多樣化攝取富含皂苷的天然食物。
多醣體
定義
多醣體是由多個單醣通過糖苷鍵連接而成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動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功能。
分類
儲存型多醣: 如澱粉、肝醣,主要作為能量儲備。
結構型多醣: 如纖維素、幾丁質,用於構建細胞壁和支撐結構。
功能型多醣: 如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多醣。
來源
植物: 如蘑菇多醣、蘆薈多醣、枸杞。
動物: 如幾丁質、透明質酸。
微生物: 如酵母多醣、細菌多醣。
健康益處
支持免疫系統: 調節免疫反應,增強抵抗力。
促進腸道健康: 增加腸道有益菌的活性,改善腸道微生物群。
抗氧化作用: 減少自由基引起的損傷,保護細胞健康。
抗炎效果: 降低慢性炎症的風險。
促進心血管健康: 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改善血管功能。
應用
食品工業: 用於增稠劑和穩定劑,如果膠和阿拉伯膠。
保健品: 提取物被用於增強免疫力和抗氧化的產品中。
醫藥領域: 用於創口修復和藥物傳遞,如透明質酸。
化妝品: 作為保濕和抗衰老成分,常見於護膚品中。
攝取建議
建議通過飲食攝取多醣體,如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穀物、蔬菜和蘑菇。避免依賴補充劑,應保持飲食多樣性以獲得全面的健康益處。
活性物質的天然來源
定義
活性物質的天然來源,指來自自然界中動植物、真菌、微生物、海洋生物或礦物的原材料,這些來源中所含的成分能與人體產生生理作用,具備保健、治療或藥理潛力。
主要天然來源分類
植物來源: 如茶葉(兒茶素)、薑黃(薑黃素)、葡萄(白藜蘆醇)
動物來源: 如魚油(DHA、EPA)、蜂王乳、鹿茸、牛膽汁酸
真菌來源: 如靈芝(多醣體)、冬蟲夏草、青黴菌(青黴素)
微生物來源: 如納豆菌(納豆激酶)、乳酸菌(後生元)
海洋生物: 如紅藻(藻紅素)、海參(皂苷)、螺旋藻
礦物來源: 如硒、鋅、硫磺、白陶土(解毒吸附劑)
常見應用
營養補充: 作為保健食品成分,如膠原蛋白、葉黃素
藥物開發: 例如青黴素、紫杉醇等重要天然藥物
化妝品: 抗氧化、美白、抗老成分來源,如綠茶萃取物
農業與環保: 天然殺菌劑、生物防治劑、土壤改良劑
優點與挑戰
優點: 多樣性高、相容性好、來源自然、具複合作用
挑戰: 成分穩定性低、濃度不一、提取純化成本高
總結
天然來源是活性物質的重要來源,不僅豐富多樣,也為保健與醫藥研發提供無窮潛力。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有助於更有效率地利用這些天然資源。
超級食物
定義
超級食物是指營養密度極高且對健康有多種益處的天然食品,通常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有益化合物。
常見種類
水果: 藍莓、奇異果、石榴、紅莓、酪梨。
蔬菜: 羽衣甘藍、西蘭花、菠菜、紫甘藍、地瓜葉、茼蒿。
穀物與種子: 藜麥、亞麻籽、奇亞籽、南瓜子、黑豆、枸杞。
堅果: 杏仁、核桃、腰果。
海藻: 螺旋藻、海帶。
其他: 綠茶、可可粉、黑巧克力、蜂蜜。
營養特性
高抗氧化性: 幫助對抗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富含纖維: 促進消化健康,穩定血糖水平。
含有健康脂肪: 如Omega-3脂肪酸,有助於心血管健康。
豐富的微量元素: 提供鐵、鈣、鎂、鋅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健康益處
增強免疫力,抵禦感染和疾病。
促進心臟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支持腦部功能,減少認知衰退風險。
改善皮膚健康,延緩衰老跡象。
協助體重管理,提供飽腹感和穩定能量。
飲食建議
將超級食物融入日常飲食,如早餐加入奇亞籽或藜麥。
多樣化食物來源,確保營養均衡。
避免單一依賴某種超級食物,保持整體健康飲食習慣。
注意事項
雖然超級食物具有多種益處,但應以適量為原則,避免過量攝取。同時應搭配全面均衡的飲食,方能最大化健康效果。
食物中的維他命C含量排行
高維他命C含量食物列表
排名
食物名稱
維他命C含量 (mg/100g)
1
刺梨
2585
2
辣椒
2425
3
酸橙
1200
4
芭樂
228
5
奇異果
92.7
6
草莓
59
7
橙子
53.2
8
檸檬
53
9
木瓜
61.8
10
鳳梨
47.8
靈芝
什麼是靈芝?
靈芝是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自古以來被譽為「仙草」或「長壽草」。它屬於多孔菌科,通常生長於腐木或樹幹上,外觀呈傘狀,有光澤且質地堅硬。
靈芝的種類
根據外觀及生長環境的不同,靈芝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常見的包括:
赤芝: 顏色呈紅褐色,最常用於藥材。
紫芝: 顏色帶紫,質地堅硬。
黑芝: 顏色深黑,較少見。
靈芝的功效
靈芝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多種保健作用,包括:
增強免疫力: 提升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
抗氧化作用: 減緩老化,保護細胞健康。
改善睡眠: 有助於放鬆神經、提高睡眠質量。
護肝: 幫助解毒和保護肝臟功能。
靈芝的使用方法
靈芝的應用方式多樣,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使用方式:
煎煮靈芝茶: 將靈芝切片後用水煮,製成清淡的飲品。
製作湯品: 靈芝可與其他食材如雞肉或排骨一起燉煮。
靈芝粉末: 靈芝乾燥後磨粉,方便加入飲品或膳食中。
靈芝的注意事項
雖然靈芝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但使用時應注意:
適量食用,避免過量引起不適。
若有特殊體質或正在服用藥物,應先諮詢醫師。
益生菌
定義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攝取足量時能改善腸道菌相、促進消化、增強免疫力,常見於發酵食品與健康食品中。世界衛生組織將益生菌定義為「當給予足夠數量時,對宿主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
常見種類
益生菌主要屬於以下幾個分類:
乳酸菌: 如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雙叉乳桿菌(Lactobacillus bifidus)、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雙歧桿菌: 如Bifidobacterium longum、B. breve、B. infantis。
酵母菌: 如酵母菌 Saccharomyces boulardii,可用於防治腹瀉。
主要功能
調節腸道菌叢: 抑制有害菌生長,如大腸桿菌、艱難梭菌等。
增強免疫力: 促進免疫系統活性,減少感染風險。
改善腸胃功能: 減輕便秘、腹瀉、脹氣等消化問題。
合成維生素: 部分益生菌可合成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K。
降低過敏與發炎反應: 對某些過敏體質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有幫助。
攝取來源
發酵食品: 優格、優酪乳、泡菜、味噌、納豆等。
保健食品: 膠囊、粉末、咀嚼錠等形式的益生菌產品。
攝取建議
益生菌需達到足夠數量(一般建議每日攝取十億至百億單位)並能抵達腸道才具效果,攝取時可配合益生元(如寡糖、膳食纖維)以促進其生長。應避免與高溫、胃酸或抗生素同時服用,以免菌體死亡或活性下降。
注意事項
免疫力極度低下者(如器官移植病人)應諮詢醫師後使用。
不同菌株有不同功效,應依需求選擇對應菌種。
需長期且持續補充,效果較為明顯。
內分泌
定義
內分泌(Endocrine)是指透過內分泌腺分泌激素 進入血液,傳送至全身目標器官或細胞,以調節生理功能與維持體內平衡的一種生理調控系統。
主要內分泌腺體與分泌激素
下視丘: 分泌釋放素與抑制素,調節腦下垂體
腦下垂體: 分前葉與後葉,前葉分泌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甲狀腺激素(TSH)等
甲狀腺: 分泌甲狀腺素(T3、T4),調節代謝
副甲狀腺: 分泌副甲狀腺素(PTH),調節鈣磷平衡
腎上腺: 皮質分泌皮質醇、醛固酮;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
胰臟: 內分泌部位(胰島)分泌胰島素與升糖素
性腺: 睪丸分泌睪固酮,卵巢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
松果體: 分泌褪黑激素,參與晝夜節律
內分泌的功能
調節代謝(如甲狀腺素、胰島素)
控制成長與發育(如生長激素)
調節水分與電解質平衡(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調控情緒與壓力反應(如皮質醇)
維持生殖與性功能(如雌激素、睪固酮)
與其他系統的關係
神經系統: 與內分泌系統互相調節,構成神經內分泌系統
免疫系統: 部分激素可影響免疫反應,如皮質醇具抗發炎作用
常見疾病
糖尿病(胰島素分泌異常)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
庫興氏症候群(皮質醇過多)
生長激素缺乏或過多(侏儒症、巨人症)
總結
內分泌系統透過激素傳遞訊息,在體內扮演指揮與調節的重要角色,與神經系統協同作用,維持整體身體的穩定與健康。
激素
定義
激素(Hormones)是由內分泌腺或特定細胞分泌的化學信使,透過血液運輸至身體各部位,調節生理過程和維持體內恆定(如代謝、生長、發育、生殖等)。
分類
類固醇激素: 由膽固醇合成,如睪固酮、雌激素、皮質醇
肽類與蛋白質激素: 由胺基酸組成,如胰島素、生長激素、催產素、內啡肽(內啡呔)
胺類激素: 由單一胺基酸衍生,如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
主要功能
調節代謝與能量平衡
控制生長與發育
調節生殖功能與性徵表現
維持水鹽平衡與血壓
調控情緒與應激反應
分泌調控
激素分泌受神經系統和其他激素調控,通過負反饋機制維持平衡。
例子
胰島素:調節血糖
甲狀腺素:調節新陳代謝
皮質醇:應激激素
雌激素與睪固酮:調控生殖系統與第二性徵
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及胺類激素,影響情緒、動機與腎上腺功能
內啡肽:肽類激素及神經調節物質,具有止痛與愉悅感
內分泌與激素
內分泌(Endocrine)
內分泌是一種生理調控系統 ,指的是由特定細胞或腺體(稱為內分泌腺)所分泌的訊號分子直接進入血液,傳遞到其他器官或組織以調節功能的過程。
激素(Hormones)
激素是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化學訊號分子 。它是「內分泌作用的媒介物質」,負責將指令從分泌處傳遞到標的細胞。
關係
內分泌是「系統」與「機制」
激素是「物質」 ,是內分泌系統釋放出的產品
沒有激素,就無法執行內分泌功能
舉例
甲狀腺(內分泌腺) 分泌 → 甲狀腺素(激素) → 調節代謝
胰島(內分泌組織) 分泌 → 胰島素(激素) → 調節血糖
結論
內分泌 ≠ 激素 ,但激素是內分泌功能的核心。簡單說:
內分泌 是「行為」或「功能」,激素 是「工具」或「信使」。
內分泌一定要有激素嗎?
是的,內分泌作用的本質就是透過激素進行訊號傳遞。 內分泌這一詞的定義中,「分泌激素進入血液 、作用於遠端標的細胞」是其必要條件,因此沒有激素,就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分泌作用。
定義重點
內分泌(Endocrine) :一種訊號傳遞機制,指細胞或腺體分泌激素 到血液中,作用於遠端的受體細胞。
激素(Hormones) :可溶於血液的訊號分子,為內分泌作用的媒介。
內分泌 vs. 類似概念
傳訊方式
訊號分子
傳遞距離
例子
內分泌
激素
遠距(血液循環)
胰島素、甲狀腺素
旁分泌(Paracrine)
細胞激素、局部訊號分子
鄰近細胞
組織修復時的發炎因子
自分泌(Autocrine)
自身分泌、自身作用
回到自己
免疫細胞活化
神經分泌(Neuroendocrine)
神經激素
遠距(像內分泌)
催產素、抗利尿激素
常見誤解澄清
若細胞只釋放局部作用分子,而不經血液傳播,則是旁分泌 或自分泌 ,不屬於內分泌。
若是神經傳導物質 直接於突觸間作用,屬於神經訊號傳遞 ,也不是內分泌。
總結
內分泌作用必須經由激素實現 ,激素是其核心條件。沒有激素的「分泌活動」即使具有生理調節功能,也不被定義為內分泌。
多巴胺
定義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廣泛存在於人類和動物的大腦中,對情緒、動機、學習與運動控制等功能扮演重要角色。
生理功能
獎勵與快感: 與大腦的獎勵系統密切相關,當完成某件愉快的事情時,多巴胺會大量釋放,產生滿足感。
動機與學習: 促進目標導向的行為,並強化學習過程中的正向回饋。
運動控制: 中腦的黑質區域分泌多巴胺,有助於協調肌肉活動與運動功能。
注意力與專注: 參與調控專注力與心理彈性。
相關疾病
帕金森氏症: 因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導致運動功能障礙。
思覺失調症: 多巴胺系統過度活化可能與幻覺與妄想有關。
憂鬱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與多巴胺不足或功能異常有關。
日常影響
飲食、運動、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成就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而長期壓力、成癮行為與過度刺激可能干擾多巴胺系統的正常運作。
趣聞
巧克力、音樂、運動甚至期待中的快樂事件,都可能引發多巴胺的釋放,提升心情與幸福感。
類固醇
定義
類固醇(Steroid)是一類具有特定四環碳骨架(稱為固醇核,cyclopentanoperhydrophenanthrene)的脂質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與真菌體內。類固醇可作為激素、維生素、膽固醇等重要生理物質的基礎。
結構特徵
類固醇的基本結構由三個六碳環與一個五碳環組成,稱為四環骨架(A、B、C、D環)。不同類固醇在此基礎上可因取代基、雙鍵、氧化還原狀態等差異而具有不同功能。
主要類型
膽固醇: 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其他類固醇合成的前驅物。
類固醇激素:
糖皮質激素(如可體松):參與抗發炎與代謝調節。
鹽皮質激素(如醛固酮):調節體內鈉鉀與水分平衡。
性激素(如睪固酮、雌激素、黃體素):影響性發育與生殖功能。
維生素D: 雖為維生素,結構上屬於類固醇衍生物,參與鈣磷代謝與骨骼健康。
膽汁酸: 由膽固醇轉化而來,幫助脂肪消化吸收。
來源
體內合成: 動物體內由肝臟或腎上腺皮質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各種類固醇激素,是主要來源。
飲食攝取: 部分類固醇如膽固醇可從肉類、蛋黃、乳製品等攝取,但大部分類固醇激素仍須由體內自行合成。
植物來源: 植物含有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如β-谷固醇,結構類似膽固醇,可作為類固醇藥物合成的原料。
真菌來源: 某些真菌可生成類固醇前體,例如製藥用的酵母與麴菌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產類固醇藥物。
人工合成: 多數藥用類固醇(如皮質類固醇、合成睪固酮)經由化學合成或微生物轉化技術大量生產。
生理功能
調節新陳代謝、血糖、水鹽平衡等內分泌功能。
調控免疫反應與發炎過程。
促進第二性徵發展與生殖功能。
維持細胞膜穩定性與信號傳遞。
醫學用途
類固醇類藥物常用於:
治療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氣喘、關節炎)。
作為免疫抑制劑,用於器官移植後預防排斥。
替代治療內分泌失調,例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
濫用問題
某些人為了增強肌肉與運動表現而濫用合成類固醇(如類固醇類同化激素),可能導致:
肝臟損傷
心血管疾病
性功能障礙
情緒波動與攻擊性增加
結論
類固醇是一大類具有多樣功能的生理化合物,來源包括體內合成、食物攝取、植物與微生物生產等。它們對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廣泛應用於醫學治療,但也需防範其濫用帶來的健康風險。
內啡呔
定義
內啡呔(Endorphin)是一種由人體自然產生的神經肽,屬於內生性鴉片類物質,主要在腦部與脊髓中釋放,具有止痛、提升情緒與壓力調節的功能。
作用機制
內啡呔與大腦中的阿片受體結合後,能減少疼痛訊號的傳遞,並產生快樂、平靜或興奮的感覺。其作用方式與嗎啡、嗎啡啟發藥物類似,但為人體自然合成,無成癮性。
釋放情境
劇烈運動: 如長跑、健身時的「跑者愉悅感」與高峰感來自大量內啡呔釋放。
笑與快樂: 真誠的笑容、幽默互動能刺激內啡呔分泌。
疼痛或壓力: 身體在應對創傷、疼痛或壓力時會啟動內啡呔系統以緩解痛苦。
親密接觸: 擁抱、親吻、性行為等社交互動能提升內啡呔與催產素的水平。
生理功能
減緩疼痛感受
提升愉悅與幸福感
降低焦慮與壓力
促進免疫系統功能
相關應用
透過運動療法、冥想、音樂、舞蹈、藝術創作等方式促進內啡呔分泌,已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健康與慢性疼痛的輔助治療中。
趣聞
內啡呔名稱來自「內生性嗎啡」(endogenous morphine),意指身體自製的天然止痛劑。它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快樂化學物質之一。
免疫力
定義
免疫力是指人體抵禦外來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及清除體內異常細胞的能力。它由先天性免疫與後天性免疫共同構成,能保護身體維持健康。
免疫系統的組成
先天免疫 :第一道防線,包括皮膚、黏膜、吞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反應快速但不具專一性。
後天免疫 :具專一性與記憶性,由 B 細胞(抗體產生)與 T 細胞(細胞免疫)主導,能針對特定病原體進行反應。
影響免疫力的因素
營養狀態:蛋白質、維生素(A、C、D、E)、鋅、硒等礦物質。
睡眠品質:充足睡眠有助免疫細胞修復與再生。
運動習慣:適度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過度運動則可能抑制免疫。
壓力與情緒:慢性壓力與憂鬱會降低免疫力。
年齡:隨著年齡增加,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
疾病與藥物:如糖尿病、癌症、免疫抑制劑會削弱免疫反應。
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與抗氧化物的食物。
保持規律運動,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維持良好作息,每晚 7–8 小時睡眠。
減少壓力,透過冥想、深呼吸或興趣活動調節情緒。
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
定期接種疫苗以提升特異性免疫。
免疫力不足的表現
經常感冒或感染反覆發作。
傷口癒合緩慢。
容易疲倦、精神不振。
皮膚過敏、腸胃功能紊亂。
免疫球蛋白
定義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是由B細胞分泌的抗體,屬於一類特殊的蛋白質,能夠專一性辨識與中和外來抗原 (如病原體、毒素),是體液免疫的核心分子。
基本結構
由兩條重鏈 與兩條輕鏈 構成Y字形結構
Y字頂端的可變區(Variable region) 專門辨識抗原
Y字底部的恆定區(Constant region) 決定抗體的功能類型
主要類型
IgG: 血液中最主要的抗體,具有長期免疫記憶功能,可通過胎盤
IgA: 存在於唾液、乳汁、腸道等黏膜中,保護黏膜免受感染
IgM: 最先產生的抗體,在初次感染時迅速應答
IgE: 與過敏反應及寄生蟲感染有關
IgD: 功能未完全明確,主要存在於B細胞表面,參與B細胞活化
功能
辨識並中和病原體(病毒、細菌、毒素)
活化補體系統,增強免疫攻擊效果
促進吞噬細胞對抗原的清除
與其他免疫細胞(如肥大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協同作用
臨床應用
血清學檢測(如檢查 IgM 或 IgG 判定感染階段)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免疫缺陷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
疫苗接種後追蹤抗體反應
總結
免疫球蛋白是人體防禦系統中極為關鍵的分子,能夠提供特異性且有記憶性的免疫保護,是抗體反應與免疫記憶的核心執行者。
藥品
定義
藥品是指用於預防、診斷、治療或緩解疾病,或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化學物質或生物製劑。藥品可以是天然來源或人工合成,經過嚴格臨床試驗與法規核准後方可使用。
分類方式
依來源分類:
化學合成藥:如阿司匹林、普拿疼
天然藥物:如青黴素、地高辛
生物製劑:如疫苗、單株抗體、生物相似藥
依用途分類:
治療性藥品:直接治療疾病
預防性藥品:如疫苗
診斷用藥:如造影劑
依使用方式分類:
口服藥
注射劑
外用藥(如軟膏、貼片)
吸入劑與滴劑
處方與非處方
處方藥: 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能取得,如抗生素、降血壓藥
非處方藥(OTC): 可自行購買,如感冒藥、止痛藥
研發與核准
藥品需經過完整的前期實驗、臨床試驗(I~III期),再由主管機關(如台灣的衛福部、FDA、EMA)審查與核可,方可上市。
使用注意
應遵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
注意副作用與藥物交互作用
勿任意停藥或自行加減劑量
藥理學
概念介紹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生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它探討藥物如何影響生理功能、疾病治療,以及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藥理學旨在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安全性、療效及副作用,並指導臨床用藥。
主要章節分類
1. 基礎藥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
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ADME)。
藥物作用學(Pharmacodynamics):研究藥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及生理效應。
藥物毒理學(Toxicology):研究藥物或化學物質的毒性、劑量依賴性與安全範圍。
2. 系統藥理學(Systemic Pharmacology)
按生理系統或器官分類,研究對應藥物的作用與治療用途:
心血管藥理學(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神經藥理學(Neuropharmacology)
呼吸系統藥理學(Respiratory Pharmacology)
消化系統藥理學(Gastrointestinal Pharmacology)
腎臟與泌尿系統藥理學(Renal & Urinary Pharmacology)
內分泌與代謝藥理學(Endocrine & Metabolic Pharmacology)
免疫與抗感染藥理學(Immunopharmacology & Anti-infective Agents)
3. 臨床藥理學(Clinical Pharmacology)
藥物療效評估與劑量調整
藥物相互作用與副作用管理
個體化用藥與藥物基因體學
4. 特殊藥理學(Special Pharmacology)
毒品與精神藥物藥理學
抗癌藥物與化療藥理學
植物藥與天然產物藥理學
藥物作用學
概念介紹
藥物作用學(Pharmacodynamics)是藥理學的分支,研究藥物與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理效果。它探討藥物如何透過與受體、酵素或其他分子靶點結合,改變細胞功能或生理過程,進而達到治療效果或產生副作用。
基本原理
受體結合 :藥物透過特定受體(Receptor)作用,引發細胞內訊號傳導,改變生理功能。
劑量-反應關係 :描述藥物劑量與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常用最大反應(Emax)與半數有效濃度(EC50)表示藥效強度。
藥效(Efficacy) :藥物引起最大生理反應的能力。
效價(Potency) :藥物產生特定反應所需的劑量或濃度。
選擇性與特異性 :藥物對特定受體或組織的偏好性,影響療效與副作用。
作用類型
激動劑(Agonist) :與受體結合並啟動生理反應,如腎上腺素作用於β受體。
部分激動劑(Partial Agonist) :能啟動受體,但產生的反應低於完全激動劑。
拮抗劑(Antagonist) :阻斷受體而不引發反應,防止其他激動劑作用。
反向激動劑(Inverse Agonist) :與受體結合產生與激動劑相反的生理效果。
藥物作用測量
劑量-反應曲線(Dose-response curve):描繪不同濃度下的生理反應。
半數有效濃度(EC50):達到50%最大反應所需的藥物濃度。
最大效應(Emax):藥物能引起的最大反應。
應用
設計合理劑量,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
比較不同藥物的效價與藥效。
指導臨床用藥選擇與受體靶向治療策略。
神經藥理學
概念介紹
神經藥理學(Neuropharmacology)是藥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包括中樞神經系統(CNS)與周邊神經系統(PNS)。它探討藥物如何改變神經傳導、神經遞質釋放與受體活性,進而影響行為、情緒、認知及生理功能。
研究範圍
神經傳導物質與受體 :如多巴胺、血清素、乙醯膽鹼、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等,以及其受體亞型。
藥物作用機制 :藥物可能增強或抑制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再攝取或受體活性。
神經系統疾病治療 :包括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抑鬱症、焦慮症、癲癇、精神分裂症及疼痛管理。
作用類型
興奮性藥物(Excitatory Agents) :增強神經訊號傳遞,如咖啡因、苯丙胺。
抑制性藥物(Inhibitory Agents) :減弱神經訊號傳遞,如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巴比妥類。
調節性藥物(Modulatory Agents) :調節神經遞質系統的功能,如抗抑鬱藥(SSRIs)、抗精神病藥物。
常見神經藥理藥物分類
中樞神經興奮劑(CNS stimulants)
中樞神經抑制劑(CNS depressants)
抗癲癇藥(Anticonvulsants)
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
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
鎮痛藥與麻醉藥(Analgesics & Anesthetics)
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藥物(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gents)
應用
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與精神疾病
研究藥物對行為、認知與情緒的影響
開發新型神經保護或神經修復藥物
抗癌藥
定義與作用
抗癌藥是用來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透過抑制癌細胞增生、誘導細胞凋亡或阻斷腫瘤血管生成等機制達到治療效果。
主要類型
化學治療藥物:如順鉑、紫杉醇,干擾細胞分裂週期
標靶治療藥物:專門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如伊馬替尼(Glivec)
免疫療法藥物:如PD-1抑制劑,增強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
荷爾蒙治療藥物:用於乳癌或前列腺癌,如他莫昔芬
副作用
抗癌藥可能影響正常細胞,導致下列副作用: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掉髮、貧血、白血球減少
疲倦、免疫力下降
使用考量
須由專科醫師評估病情與藥物適用性
需定期監控療效與副作用
部分藥物價格昂貴且需搭配其他治療方式
未來發展
精準醫療與個人化治療趨勢促進新型抗癌藥物的開發,提升治療效率並降低副作用。
芬太尼
化學性質
芬太尼(Fentanyl)是一種強效的合成阿片類藥物,化學結構屬於苯哌啶類,具有高度脂溶性,能迅速穿透血腦障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μ-阿片受體。
醫療用途
芬太尼常用於治療劇烈疼痛,特別是在癌症晚期病患或重大手術後的疼痛管理中。常見劑型包括注射液、貼片、舌下片與鼻噴劑。
作用特性
其鎮痛效果約為嗎啡的50至100倍,起效快但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具有顯著的鎮痛、鎮靜與呼吸抑制作用。
濫用與風險
由於其效力極高,芬太尼常被非法添加至毒品中,導致使用者在不知情情況下攝入致命劑量。濫用芬太尼可導致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
防治與監管
多數國家將芬太尼列為管制藥品,並加強對非法製造與販售的打擊。緊急情況下可使用納洛酮(Narcan)逆轉其致命效應。
病症
感冒
什麼是感冒?
感冒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影響鼻腔、咽喉和氣管。它是一種常見的輕度疾病,全年皆可能發生,特別在秋冬季節更為普遍。
感冒的症狀
感冒的症狀因人而異,但常見包括:
流鼻水或鼻塞
喉嚨痛
咳嗽
輕微發燒
頭痛
肌肉酸痛
疲倦感
感冒的病因
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常見的病毒包括:
鼻病毒(Rhinovirus):最常見的感冒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部分種類可引起感冒症狀。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腺病毒(Adenovirus)
感冒的傳播途徑
感冒病毒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飛沫傳播: 通過咳嗽、打噴嚏或說話噴出的飛沫。
接觸傳播: 接觸被污染的物體後,觸碰鼻子或嘴巴。
如何治療感冒?
感冒通常為自限性疾病,無需特定治療。緩解症狀的方法包括:
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
充分休息,讓身體恢復。
使用非處方藥物,如退燒藥或止咳藥。
用溫鹽水漱口,舒緩喉嚨不適。
如何預防感冒?
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感冒:
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潔。
避免與感冒患者密切接觸。
定期清潔常接觸的物品表面。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免疫力。
在寒冷季節注意保暖。
流行性感冒
定義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常在冬季和春季流行。
症狀
發燒、寒戰
喉嚨痛、咳嗽
肌肉和關節疼痛
疲倦、虛弱
流鼻水或鼻塞
有時伴隨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和腹瀉(尤其在兒童中較常見)
傳播途徑
飛沫傳播: 透過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噴出的飛沫傳染。
接觸傳播: 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或表面後,透過手接觸眼、鼻或口感染。
高危人群
嬰幼兒和年長者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者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肺疾病
孕婦
預防方法
接種疫苗: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良好衛生習慣: 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
避免密切接觸: 減少與流感患者的接觸,尤其在流行期間。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以增強免疫力。
治療
抗病毒藥物: 如奧司他韋(Tamiflu),需在症狀出現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佳。
對症治療: 使用退燒藥、止咳藥等緩解症狀。
充分休息: 多飲水,補充體液。
可能併發症
肺炎
支氣管炎
中耳炎(兒童中較常見)
加重慢性疾病,如哮喘或心臟病
注意事項
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症狀較為嚴重且恢復時間較長。如症狀加重或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
化痰
定義
化痰是指透過藥物或其他方式,促進痰液稀釋、排出或減少痰液生成的過程,目的是改善呼吸道的通暢與舒適。
痰的成因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氣管炎)
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過敏反應
吸菸或空氣污染
常見化痰方式
藥物化痰: 使用祛痰劑,如溴己新(Bromhexine)、乙酰半胱胺酸(NAC)等,可稀釋痰液,幫助排出。
中藥化痰: 如川貝、桔梗、半夏、枇杷葉等具有化痰潤肺功效。
多喝水: 增加體內水分有助於稀釋痰液,使其更易排出。
蒸氣吸入: 吸入熱蒸氣可舒緩呼吸道並幫助痰液鬆動。
拍背排痰: 特別適合痰多不易排出的患者,透過物理振動幫助痰液移出。
注意事項
避免自行濫用止咳藥,因止咳劑可能抑制排痰。
若痰液呈現黃色、綠色、帶血,或伴隨高燒應盡速就醫。
戒菸並避免暴露於空氣污染,以減少痰液產生。
預防建議
保持室內空氣濕潤與清潔。
適當補充水分與均衡飲食。
增強免疫力,避免反覆感染。
化痰的天然食物
蔬果類
白蘿蔔: 具有清熱化痰、順氣的作用,適合燉湯或煮粥。
梨子: 潤肺止咳,適用於乾咳少痰,也有助於稀釋痰液。
枇杷: 含有多種植物化合物,可潤肺止咳、清痰。
橙子與柑橘類: 富含維生素C與天然化痰成分,有助於抗氧化與化痰排痰。
中藥材類
川貝: 常用於潤肺止咳化痰,常搭配梨子蒸煮。
桔梗: 具有宣肺、祛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 可燥濕化痰,多用於痰濕體質者。
陳皮: 理氣化痰、健脾助消化,可泡茶飲用。
其他天然食材
蜂蜜: 潤喉止咳,可搭配檸檬或梨子飲用。
薑: 溫熱性食材,可祛寒化痰,適合寒性咳嗽。
洋蔥與大蒜: 具抗菌與化痰效果,有助於改善感冒引起的咳痰。
食用建議
多攝取溫熱、潤肺且不燥熱的食物。
避免油炸、辛辣與乳製品過多,可能使痰液增多且更黏稠。
搭配充足飲水與清淡飲食,有助於化痰與排痰。
耳鳴
什麼是耳鳴
耳鳴是一種主觀感覺,指的是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耳朵或頭部感受到持續的聲音,可能是嗡嗡聲、嘶嘶聲或鈴聲等。耳鳴可以發生在單側或雙側耳朵,影響程度因人而異。
耳鳴的常見原因
噪音暴露: 長時間暴露於高分貝噪音可能損害內耳的毛細胞,導致耳鳴。
聽力損失: 與年齡相關的聽力退化(老年性耳聾)通常伴隨耳鳴。
耳部疾病: 如中耳炎、耳屎阻塞或美尼爾氏症。
血管問題: 如高血壓或血管瘤可能引發耳鳴,尤其是脈搏性耳鳴。
藥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抗癌藥和鎮痛藥可能引起耳鳴。
耳鳴的影響
持續的耳鳴可能對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包括影響睡眠、集中力和情緒,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焦慮和抑鬱。
耳鳴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耳鳴需要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聽力測試,有時可能需要影像檢查(如MRI或CT)。治療方式包括:
消除病因: 如清除耳屎或治療基礎疾病。
聽力輔助設備: 助聽器或耳鳴掩蔽器可改善耳鳴症狀。
認知行為療法(CBT): 幫助患者調整對耳鳴的反應,減輕心理壓力。
生活方式調整: 包括避免噪音、減少壓力、戒除刺激性飲食(如咖啡因)。
如何預防耳鳴
預防耳鳴的方法包括保護聽力、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分貝環境、適度用耳及定期檢查聽力。
暈眩
基本概念
暈眩(Vertigo)是一種主觀感覺異常,患者常感到周圍環境或自身旋轉、搖晃或失去平衡。它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可由內耳、神經系統、心血管、代謝或心理因素引起。
主要類型
周邊性暈眩: 起因於內耳或前庭神經,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中耳炎等。
中樞性暈眩: 起因於腦幹或小腦病變,如腦幹缺血、腦瘤、多發性硬化、偏頭痛性暈眩。
全身性暈眩: 由血壓過低、貧血、低血糖或心律不整等引起。
常見原因
內耳平衡器官(前庭系統)異常。
血壓驟降或姿勢性低血壓。
貧血或血液供氧不足。
藥物副作用(如鎮靜劑、降壓藥、抗癲癇藥)。
焦慮、壓力過大或過度疲勞。
症狀表現
感覺旋轉、頭暈、搖晃或傾斜。
噁心、嘔吐、出汗。
平衡不穩、步態偏斜。
聽力下降、耳鳴(若為內耳性暈眩)。
診斷方法
耳鼻喉科檢查(前庭功能測試、眼震檢查)。
神經學評估(腦幹、小腦功能)。
血液檢查(貧血、電解質、血糖)。
影像檢查(MRI、CT)。
治療方式
針對原因治療: 例如治療中耳炎、控制血壓、改善貧血等。
藥物治療: 常用如抗前庭藥(美克洛嗪、茶鹼)、鎮吐藥(甲氧氯普胺)、血管擴張劑。
前庭復健訓練: 針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等進行特定頭部運動(如Epley手法)。
生活調整: 避免快速變換姿勢、充足睡眠、減少咖啡因與酒精。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暈眩多由「風、火、痰、虛」所致,如肝陽上亢、氣血不足、腎精虧損或痰濁中阻。治療常以平肝潛陽、補氣養血、化痰祛濁為原則,常用方如天麻鉤藤飲、半夏白朮天麻湯、歸脾湯等。
預防建議
避免熬夜與過度壓力,保持規律作息。
補充足夠水分與電解質,防止低血壓。
起身動作放慢,避免姿勢性頭暈。
均衡飲食,避免過多鹽分或刺激性食物。
感覺旋轉或頭暈
基本概念
「感覺旋轉」與「頭暈」是暈眩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前者常屬於真正的眩暈(Vertigo) ,患者感覺周圍環境或自身在旋轉;後者則多屬於非旋轉性頭暈(Dizziness) ,感覺輕飄、失重、昏沉或不穩。
感覺旋轉(Vertigo)
感覺旋轉通常源自內耳前庭系統異常。前庭系統包括半規管與耳石器官,負責偵測頭部運動與平衡。當一側內耳功能受損,腦部接收到不對稱的訊號,即產生旋轉錯覺。
常見原因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耳石脫落進入半規管,隨頭部運動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短暫旋轉感。
梅尼爾氏症: 內耳淋巴液壓力異常,導致反覆性暈眩、耳鳴與聽力下降。
前庭神經炎: 病毒感染造成前庭神經發炎,導致劇烈旋轉性暈眩。
中樞性暈眩: 如腦幹或小腦病變、偏頭痛性暈眩。
伴隨症狀
視覺錯覺(周圍旋轉感)
噁心、嘔吐
平衡失調、步態不穩
耳鳴或聽力變化(內耳性暈眩)
頭暈(Dizziness)
頭暈通常不具旋轉感,多為腦部暫時性供血不足、低血壓、血糖異常或焦慮引起,常見於姿勢性變化或身體疲勞時。
常見原因
姿勢性低血壓: 突然起身導致血壓驟降,腦部短暫缺血。
貧血或血糖過低: 供氧或能量不足引起頭部昏沉感。
焦慮與過度換氣症候群: 過度呼吸導致二氧化碳下降,產生頭暈與麻木。
藥物副作用: 如降壓藥、鎮靜劑、抗癲癇藥等。
診斷與評估
耳鼻喉科:前庭功能測試、眼震反應檢查。
神經科:腦幹與小腦功能測驗。
血液檢查:血糖、血紅素、電解質。
影像學檢查:MRI或CT以排除中樞性病變。
治療方向
旋轉性暈眩: 針對耳石、前庭炎等進行復位手法或抗前庭藥治療。
頭暈: 改善血壓與血糖穩定,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避免突然姿勢變化,睡眠充足,減少咖啡因與酒精攝取。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頭暈」與「眩暈」多由風、火、痰、虛所致,常見證型包括肝陽上亢、氣血不足、痰濁中阻。治療以平肝潛陽、補益氣血、化痰祛濁為主,常用方如天麻鉤藤飲、半夏白朮天麻湯等。
現代研究與前庭生理
現代醫學透過前庭誘發肌電位(VEMP)與功能性MRI,能觀察前庭神經核與小腦之活動變化。研究顯示,內耳毛細胞、耳石與半規管液體流動的不平衡,會導致大腦前庭皮質區出現錯誤感覺整合,進而引起旋轉錯覺與平衡障礙。
失眠
什麼是失眠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指的是難以入睡、睡眠維持困難或醒來後感到疲憊不堪的情況。失眠可能是短暫的(急性失眠)或持續的(慢性失眠),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失眠的常見原因
壓力和焦慮: 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家庭問題或經濟困擾可能導致失眠。
不良的睡眠習慣: 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或睡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
身體健康問題: 如慢性疼痛、呼吸中止症或胃食道逆流。
心理健康問題: 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藥物和刺激物: 某些藥物副作用或尼古丁、酒精的影響。
失眠的症狀
失眠的症狀包括:
難以入睡,通常需花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
夜間頻繁醒來,或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
早醒且無法再次入睡。
白天感到疲憊、注意力下降、情緒不穩。
失眠的影響
長期失眠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記憶力和注意力受損,甚至引發抑鬱和焦慮。
失眠的治療方法
治療失眠的方法包括:
認知行為療法(CBT-I): 幫助改變負面的睡眠模式和思維方式。
睡眠衛生改善: 建立規律的作息、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保持臥室安靜和舒適。
藥物治療: 短期使用安眠藥或其他助眠藥物,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放鬆技術: 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幫助減少壓力和焦慮。
如何預防失眠
預防失眠的方法包括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減少壓力、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以及在睡前營造放鬆的環境。
牙周病
定義
牙周病是一種影響牙齦和支撐牙齒結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可能導致牙齒鬆動或脫落。
類型
牙齦炎: 牙周病的早期階段,僅影響牙齦,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
牙周炎: 進一步發展的階段,炎症擴展至牙齦下方,破壞牙槽骨和支持結構。
病因
牙菌斑積聚。
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
吸煙或使用煙草製品。
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
遺傳因素。
症狀
牙齦紅腫、疼痛或出血。
持續性口臭。
牙齦退縮,牙齒看起來更長。
牙齒鬆動或咬合改變。
膿液從牙齦滲出。
預防
每天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
每天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清潔牙縫。
定期洗牙,清除牙石和牙菌斑。
避免吸煙或使用煙草製品。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過多糖分攝取。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早期發現問題。
治療
非手術治療: 包括洗牙和深層清潔(刮治和根面平整)。
手術治療: 如牙周手術、牙齦修復和骨移植以恢復受損的支持結構。
藥物治療: 抗生素或抗菌漱口水可輔助控制感染。
牙周病的治療
基礎治療
牙周病的初期治療通常以非手術方式為主,包括洗牙與牙根平整術。透過去除牙菌斑與牙結石,能降低細菌滋生,減少牙齦發炎。
藥物治療
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使用局部或全身性的抗生素來輔助治療,幫助抑制病原菌的數量,提升治療效果。
手術治療
若牙周病已進展至嚴重階段,可能需要牙周翻瓣手術、骨移植或牙齦移植等手術,以修復受損的牙周組織並恢復牙齒支撐。
維護治療
治療後須定期回診進行牙周維護,透過專業清潔與監測,降低復發風險。患者亦需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包括正確刷牙與使用牙線。
生活習慣調整
戒菸、均衡飲食與減少糖分攝取,對於提升免疫力與改善牙周狀況具有重要幫助。
主要致病菌
牙周病屬於多菌種感染,其中幾種細菌被認為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牙齦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坦納氏放線桿菌 (Tannerella forsythia)
伴放線放線桿菌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中間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齒垢密螺旋體 (Treponema denticola)
可抑制的藥物
臨床上常使用的藥物包括:
抗生素 :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四環黴素(Tetracycline),能針對特定致病菌有效抑制。
抗菌漱口水 :如含氯己定(Chlorhexidine)的漱口水,可減少牙菌斑與炎症。
可抑制的食物與天然成分
某些食物或天然成分具有抑菌效果,能輔助牙周健康:
綠茶多酚(兒茶素) :可抑制牙齦卟啉單胞菌等病菌生長。
蔓越莓 :其中的多酚能降低細菌附著於牙齒與牙齦表面。
大蒜素(Allicin)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干擾致病菌代謝。
益生菌食品 (如優格、發酵乳):可平衡口腔菌叢,減少有害菌滋生。
維生素C豐富食物 (如柑橘類、水果、蔬菜):促進牙齦組織修復與免疫力。
兒茶素對牙周病的抑制作用
主要成分
綠茶中的多酚類物質以兒茶素(Catechins) 為主,其中最具活性的包括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表兒茶素(EC)、表沒食子兒茶素(EGC)。
抑菌機制
抑制細菌生長 :EGCG 能干擾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的能量代謝,降低其增殖能力。
破壞細菌生物膜 :兒茶素可減少細菌在牙齦與牙根表面形成生物膜,使致病菌不易附著。
抑制毒素產生 :P. gingivalis 會分泌蛋白酶(gingipains)破壞牙周組織,兒茶素能降低這些酵素的活性。
抗氧化與抗發炎 :兒茶素能中和自由基,並抑制發炎因子(如IL-1β、TNF-α)的分泌,減少牙齦發炎反應。
研究證據
多項研究顯示,含有高濃度 EGCG 的綠茶萃取物能顯著減少牙菌斑堆積,並降低牙齦卟啉單胞菌與其他牙周病致病菌的數量。
應用方式
飲用綠茶 :日常飲用能提供持續的兒茶素攝取,有助於維持口腔菌群平衡。
綠茶萃取漱口水 :臨床實驗顯示可有效降低牙菌斑指數與牙齦出血。
口含錠或膠囊補充 :提供更高濃度的兒茶素,增強抗菌與抗發炎效果。
注意事項
雖然綠茶與兒茶素具有顯著抑菌作用,但應作為牙周病治療的輔助方法,仍需配合專業牙科治療與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
大蒜素對牙周病的抑制作用
化學來源
大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有機化合物,當大蒜中的蒜氨酸(Alliin)在切碎或壓碎時受到酵素蒜氨酸酶(Alliinase) 作用後生成。它是大蒜特有氣味與生物活性的主要來源。
抗菌機制
廣譜抗菌 :大蒜素對革蘭氏陰性菌與革蘭氏陽性菌均有抑制效果,涵蓋牙周病相關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 gingivalis)、伴放線放線桿菌(A. actinomycetemcomitans)、中間普氏菌(P. intermedia)等。
干擾細菌代謝 :大蒜素能與細菌蛋白質中的巰基(–SH)反應,抑制重要酵素的活性,進而阻斷能量代謝。
破壞細胞膜 :大蒜素可增加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導致細胞內物質外洩,使細菌失去生長能力。
抑制生物膜形成 :大蒜素能減弱牙周致病菌形成穩定生物膜的能力,使其更容易被清除。
抗發炎與免疫調節
除了抗菌作用外,大蒜素還能減少促發炎因子(如 TNF-α、IL-1β)的表達,降低牙齦發炎反應,並增強宿主免疫系統對細菌的清除能力。
研究證據
體外研究顯示,大蒜素能顯著抑制 P. gingivalis 的增殖與毒力因子釋放。動物實驗與初步臨床觀察也顯示,大蒜萃取物可減少牙周炎相關的炎症指標。
應用方式
飲食攝取 :生大蒜或輕度加工大蒜含有較多大蒜素,但加熱會使其分解,降低功效。
營養補充品 :市面上有大蒜素膠囊或萃取物,可提供穩定劑量。
局部應用 (實驗階段):有研究探討將大蒜萃取物加入牙周治療凝膠或漱口液,作為輔助療法。
注意事項
大蒜素濃度過高可能刺激口腔黏膜,且口服大量大蒜可能影響腸胃,甚至與抗凝血藥物交互作用。因此應適量使用,並以專業治療為主。
蔓越莓多酚對牙周病的抑制作用
主要活性成分
蔓越莓(Cranberry)中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化合物 ,尤其是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 縮合型花青素) ,其結構具有獨特的 A-type 鍵結,與其他水果常見的 B-type 原花青素不同,因而具有更強的抗菌附著能力。
抑制機制
干擾細菌附著 :蔓越莓多酚可阻止牙周病致病菌(如牙齦卟啉單胞菌、普氏菌、放線桿菌)附著在牙齒與牙齦表面,減少生物膜的形成。
破壞生物膜結構 :已形成的細菌生物膜在蔓越莓多酚作用下會變得鬆散,細菌間的聚集力下降。
抑制細菌酵素 :部分研究指出,蔓越莓萃取物能抑制致病菌分泌的蛋白酶與黏附相關酵素,降低其致病性。
抗發炎作用 :蔓越莓多酚可降低發炎介質(如 IL-6、TNF-α)的釋放,減少牙齦組織損傷。
研究證據
多項口腔研究發現,蔓越莓萃取物能顯著減少牙菌斑形成,並抑制牙周病相關細菌的活性。動物實驗與細胞實驗也顯示其對牙周炎症有保護作用。
應用方式
飲用蔓越莓汁 :可減少細菌在口腔中的黏附,但應避免高糖版本,以免造成齲齒風險。
蔓越莓萃取保健品 :以膠囊或錠劑形式提供較高濃度的原花青素。
口腔護理產品 :部分實驗性牙膏與漱口水添加蔓越莓萃取物,用於輔助牙周健康。
注意事項
蔓越莓雖有顯著的抗菌附著作用,但屬於輔助性措施,不能取代牙周病的專業治療與日常口腔清潔。
益生菌食品對牙周病的抑制作用
基本概念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攝取後能對宿主健康產生正面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常見的菌株包括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與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在口腔中,益生菌能與致病菌競爭,達到菌叢平衡,減少牙周病相關細菌的滋生。
作用機制
競爭性抑制 :益生菌能與牙周病致病菌(如 P. gingivalis、A. actinomycetemcomitans)競爭附著位置與營養資源,降低有害菌數量。
產生抗菌物質 :部分乳酸菌能分泌乳酸、過氧化氫或細菌素(bacteriocins),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長。
免疫調節 :益生菌能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如 TNF-α、IL-6)的表達,並促進抗發炎因子(如 IL-10)的分泌,減少牙齦炎症。
破壞生物膜 :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可干擾牙周病致病菌形成穩定的生物膜,使其更易被清除。
研究證據
臨床研究顯示,口含含益生菌的錠劑或乳製品,能降低牙菌斑指數與牙齦出血,並減少牙周袋中的致病菌比例。部分隨機對照試驗指出,益生菌輔助牙周治療可提升洗牙或刮治的治療效果。
應用方式
乳製品 :如優格、發酵乳,常添加乳酸菌與雙歧桿菌。
益生菌口含錠或膠囊 :提供特定口腔益生菌株,如 L. reuteri。
口腔護理產品 (實驗階段):部分漱口水與牙膏添加益生菌,作為輔助牙周健康的配方。
注意事項
益生菌食品應作為輔助性措施,無法取代專業牙周病治療。其效果也依菌株種類與個人菌叢狀態而異,建議搭配規律的口腔清潔與牙醫治療。
維生素C豐富食物對牙周病的作用
維生素C的基本功能
維生素C(抗壞血酸, Ascorbic acid)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屬於強效抗氧化劑,在膠原蛋白合成、抗氧化防禦及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維持牙齦與牙周組織健康至關重要。
對牙周組織的作用
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維生素C是膠原蛋白生成必需的輔助因子,能幫助牙齦與牙周韌帶組織修復,提升牙齒支撐力。
加速組織修復 :牙周病會導致牙齦發炎與組織破壞,維生素C能加快受損組織的癒合過程。
強化血管健康 :維生素C能維護牙齦微血管的完整性,減少牙齦出血與滲漏。
免疫調節與抗氧化
提升免疫力 :維生素C能促進白血球功能,提高中性球的吞噬作用,增強對牙周病致病菌的抵抗力。
抗氧化保護 :在牙周炎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自由基,維生素C能中和自由基,減少牙周組織的氧化壓力與進一步破壞。
降低發炎反應 :維生素C有助於減少促發炎介質(如 IL-1β、TNF-α)的產生,抑制牙齦發炎。
研究證據
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牙齦腫脹、出血,嚴重時可能發展成壞血病(Scurvy)。臨床觀察指出,攝取充足維生素C者,牙周病的發生率與嚴重度較低。
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
柑橘類 :橘子、檸檬、葡萄柚。
漿果類 :草莓、藍莓、黑莓。
熱帶水果 :奇異果、芭樂、芒果、鳳梨。
蔬菜 :甜椒、綠花椰菜、羽衣甘藍、菠菜、番茄。
注意事項
維生素C應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若額外補充高劑量(>2000mg/日)可能造成腸胃不適或增加腎結石風險。建議以天然食物為主要來源,作為牙周健康的輔助營養支持。
高血壓
什麼是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指的是血壓持續高於正常範圍。當收縮壓(高壓)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低壓)超過90 mmHg時,即被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可能長期無症狀,但如果未被控制,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高血壓的原因
原發性高血壓: 最常見的類型,病因複雜,與遺傳、飲食習慣、壓力等因素有關。
繼發性高血壓: 由其他健康問題引起,如腎臟疾病、內分泌問題或藥物副作用。
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
年齡增長
家族病史
肥胖或過重
高鹽飲食
缺乏運動
吸菸或過量飲酒
長期壓力
高血壓的症狀
高血壓通常無明顯症狀,因此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在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或胸痛等症狀。
高血壓的影響
如果未被有效控制,高血壓可能導致:
心臟病,如心肌梗塞或心衰竭
中風
腎臟損傷
視力問題
動脈硬化
如何管理高血壓
管理高血壓的方法包括:
健康飲食: 選擇低鹽、低脂、高纖維飲食,如DASH飲食。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或騎自行車。
控制體重: 維持健康的體重範圍。
減少壓力: 採用放鬆技術,如深呼吸或冥想。
戒菸和限酒: 避免吸菸並限制酒精攝取。
按時服藥: 遵醫囑服用降血壓藥物,定期監測血壓。
如何預防高血壓
預防高血壓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血壓以及早期發現和管理風險因素。
脂肪肝
定義
脂肪肝(Hepatic Steatosis)是指肝臟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通常指肝臟重量中超過 5%–10% 由脂肪組成。依病因與嚴重程度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分類
酒精性脂肪肝 :因長期過量飲酒造成。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與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有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脂肪堆積合併發炎反應,可能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成因
飲食過量(高糖、高脂、高熱量飲食)
酒精攝取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胰島素阻抗
藥物或毒素(如四環黴素、甲氨蝶呤)
症狀
多數脂肪肝患者無明顯症狀 ,部分可能出現:
右上腹隱痛或不適
疲倦、倦怠感
肝臟腫大(嚴重時)
診斷方法
血液檢查 :肝功能指數(ALT、AST)升高。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CT、MRI。
肝臟切片 :確定脂肪堆積及炎症狀況。
治療與預防
減重與均衡飲食(避免高糖、高油、高酒精)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控制血糖、血壓、血脂
避免酒精與肝毒性藥物
可能併發症
肝纖維化與肝硬化
肝癌(HCC)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過敏
定義
過敏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原本無害的物質(稱為過敏原)產生過度反應的現象,導致組織損傷或不適症狀。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蟎、動物毛屑、食物、藥物等。
常見症狀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過敏性鼻炎)
眼睛癢、流淚、紅腫(過敏性結膜炎)
皮膚紅疹、蕁麻疹、搔癢(過敏性皮膚炎)
氣喘、咳嗽、呼吸困難(過敏性氣喘)
腸胃不適、腹痛、腹瀉(食物過敏)
嚴重時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
常見過敏原
環境性:花粉、塵蟎、黴菌、動物皮屑
食物性:花生、牛奶、蛋、海鮮、小麥、大豆
藥物性:青黴素、阿斯匹靈、部分抗生素
昆蟲叮咬:蜜蜂、黃蜂、螞蟻毒液
免疫學機制
過敏的發生主要涉及 IgE 抗體與肥大細胞。當過敏原進入體內,IgE 會與肥大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Histamine)、白三烯(Leukotrienes)等化學物質,造成血管擴張、平滑肌收縮與發炎反應。
診斷方式
問診與病史評估
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
血液檢測(特異性 IgE 檢測)
食物或藥物排除與激發測試
治療與預防
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
藥物治療:抗組織胺藥物、鼻噴劑(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
免疫療法(Allergen Immunotherapy):逐漸讓身體適應過敏原
生活調整:保持環境清潔、使用防蟎寢具、避免煙霧與空氣污染
緊急處置:嚴重過敏反應時需立即使用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EpiPen)
過敏性鼻炎
概述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是一種由免疫系統對環境中過敏原產生過度反應所引起的慢性鼻部發炎性疾病。當過敏體質者吸入過敏原後,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IgE抗體,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與其他發炎介質,引起鼻部症狀。
主要症狀
打噴嚏連發
鼻癢、鼻塞
流鼻水(通常為清水樣)
鼻後滴流(鼻水流向喉嚨)
眼睛癢、流淚(常合併過敏性結膜炎)
常見過敏原
發病機制
過敏性鼻炎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Type I Hypersensitivity)。首次接觸過敏原後,B細胞產生特異性IgE抗體,結合至肥大細胞表面。當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IgE與過敏原交聯,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histamine)、白三烯(leukotrienes)及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引起鼻黏膜血管擴張與腫脹。
診斷方法
病史與臨床症狀評估: 根據發作時間、季節性、環境因素。
過敏原檢測: 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或血清特異性IgE測試(如ImmunoCAP)。
鼻鏡檢查: 觀察鼻黏膜蒼白、腫脹或水樣分泌物。
治療方法
避免過敏原: 定期清洗寢具、防蟎措施、避免接觸寵物與煙塵。
藥物治療: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減輕鼻癢、流鼻水與打噴嚏。
鼻用類固醇(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抑制鼻黏膜發炎。
減充血劑(Decongestants):暫時緩解鼻塞。
白三烯拮抗劑(Leukotriene antagonists):減少發炎反應。
免疫療法(Allergen immunotherapy):逐漸降低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的反應強度。
免疫學機制
過敏性鼻炎的核心在於IgE介導的免疫反應。IgE與肥大細胞表面的FcεRI受體結合,當接觸過敏原後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炎症介質。慢性階段則由嗜酸性球與T輔助細胞(Th2)參與,分泌IL-4、IL-5、IL-13等細胞激素,導致持續性發炎。
科學與新興治療方向
抗IgE單株抗體: 例如Omalizumab,可中和遊離IgE,減少肥大細胞活化。
益生菌治療: 透過調節腸道與免疫平衡,減少Th2型反應。
基因研究: 探討IL-4、IL-13與FcεRI基因多型性與過敏傾向的關聯。
環境控制科技: 利用空氣淨化與智能濕度控制降低過敏原暴露。
異位性皮膚炎
概述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皮膚疾病,常與過敏性鼻炎與氣喘並存,屬於「異位性三聯症」之一。此病以強烈搔癢、乾燥與皮膚屏障受損為主要特徵,與遺傳、免疫反應及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主要症狀
皮膚乾燥、粗糙、容易裂開
劇烈搔癢,常因抓癢導致皮膚破損與感染
紅疹、脫屑、滲出或結痂
慢性階段可出現皮膚苔蘚化(變厚、紋路明顯)
常見部位:臉部、頸部、手肘彎曲處、膝蓋後側等
病因與發病機制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機制複雜,主要涉及皮膚屏障功能障礙與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皮膚屏障缺陷: 由於表皮蛋白(如filaggrin)基因突變,導致皮膚無法有效保濕,增加外來過敏原與細菌入侵。
免疫異常: 以Th2型免疫反應為主,過度產生IL-4、IL-5、IL-13等細胞激素,促進IgE抗體生成,引起發炎。
微生物失衡: 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量繁殖,進一步惡化皮膚炎症。
誘發與惡化因素
氣候乾燥或溫度變化劇烈
壓力、情緒緊張
清潔劑、香料或衣物纖維刺激
食物過敏(如蛋、牛奶、花生、蝦蟹等)
塵蟎、花粉、寵物皮屑等環境過敏原
治療方法
保濕與皮膚修復: 使用含神經醯胺(Ceramide)、尿素或甘油的保濕劑恢復皮膚屏障。
抗發炎治療:
局部類固醇藥膏(Corticosteroids)控制急性炎症。
免疫調節劑(如Tacrolimus、Pimecrolimus)減少免疫過度反應。
抗感染治療: 若合併細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止癢治療: 口服抗組織胺可減輕搔癢感。
光照療法(Phototherapy): 利用窄波紫外線(UVB)抑制免疫活性。
生物製劑: 如抗IL-4/IL-13單株抗體(Dupilumab),針對Th2型免疫反應根本治療。
飲食與生活管理
避免食物過敏原與高組織胺食物。
使用溫和無香料清潔用品。
保持室內濕度(約50~60%)。
維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
免疫學與IgE關聯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伴隨IgE抗體濃度升高,對多種過敏原產生特異性反應。IgE結合於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球表面後,接觸過敏原即釋放組織胺與細胞激素,導致局部發炎與癢感。此外,慢性階段由Th1與Th17細胞參與,造成持續性皮膚損傷。
科技與臨床新方向
微生物群研究: 發現皮膚微生物多樣性降低與疾病嚴重度相關。
分子標靶治療: 新型抗體藥物針對IL-31、TSLP等關鍵發炎介質。
益生菌與益生質應用: 調節腸道免疫反應,減輕發炎傾向。
智慧皮膚監測: 利用穿戴式感測器與AI分析皮膚濕度與發炎變化。
氣喘
什麼是氣喘
氣喘(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特徵是氣道的炎症和過度反應,導致氣道狹窄。患者通常會感到呼吸困難、咳嗽、胸悶或喘鳴聲(氣喘聲),這些症狀可能不時發作並因各種觸發因素惡化。
氣喘的成因
過敏反應: 花粉、塵蟎、寵物毛髮等過敏原。
環境因素: 空氣污染、煙霧或化學物質。
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氣喘或過敏病史的人更容易罹患氣喘。
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發或加重氣喘。
運動: 尤其是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下運動。
氣喘的症狀
氣喘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包括:
呼吸困難或短促
胸部緊壓感或不適
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或清晨
喘鳴聲,特別是呼氣時
氣喘的診斷
診斷氣喘通常包括病史詢問、身體檢查以及肺功能測試(如呼氣峰流速測試或氣體交換測試)。過敏測試可能用於確認潛在的觸發因素。
氣喘的治療與管理
雖然氣喘無法根治,但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管理,可以控制其症狀並減少發作:
吸入型藥物: 快速緩解藥(如支氣管擴張劑)和預防性藥物(如吸入型皮質類固醇)。
避免觸發因素: 盡量減少與過敏原或刺激物的接觸。
規律監測: 使用峰流速計監測氣道狀況。
制定應急計劃: 與醫生共同制定計劃,以應對氣喘急性發作。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但需避免誘發運動性氣喘的情況。
氣喘的預防
預防氣喘的方法包括:
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和刺激物。
減少空氣污染的暴露。
定期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
戒菸並避免二手煙。
胃食道逆流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指胃酸或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導致不適症狀或併發症。常見症狀包括胃灼熱感、酸嗆感以及胸部不適。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全
肥胖或懷孕導致腹腔壓力升高
飲食習慣不良,如過量咖啡因、酒精或高脂肪飲食
吸菸
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常見症狀
胃灼熱感(胸骨後的燒灼感)
酸嗆感(口腔感覺到酸味)
吞嚥困難或疼痛
慢性咳嗽或聲音沙啞
夜間症狀如胸痛或窒息感
治療與預防
生活方式調整
避免高脂肪或刺激性食物
少量多餐,避免過飽
飯後避免立即平躺,建議餐後2-3小時再躺下
抬高床頭約15-20公分
減少體重,維持健康體態
戒菸及減少酒精攝取
藥物治療
抗酸劑:緩解胃灼熱感
H2受體拮抗劑:減少胃酸分泌
質子泵抑制劑(PPI):抑制胃酸分泌,長期控制症狀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時,可能考慮抗逆流手術,如胃底折疊術(Nissen fundoplication)。
癌症
什麼是癌症?
癌症是一組異常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和分裂,並可能侵入其他組織的疾病。這種異常細胞增生可能形成腫瘤,並對身體的正常功能造成威脅。
癌症的主要類型
根據癌症發生的組織或細胞來源,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癌(Carcinoma): 源於皮膚或內外分泌腺的上皮細胞。
肉瘤(Sarcoma): 源於骨骼、肌肉、脂肪或血管的結締組織。
白血病(Leukemia): 影響骨髓和血液中生成的白血球。
淋巴瘤與骨髓瘤(Lymphoma and Myeloma): 影響免疫系統的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包括腦部和脊髓的癌症。
癌症的病因
癌症的發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
遺傳因素: 基因突變或家族病史。
環境因素: 如吸煙、紫外線、放射線或污染物暴露。
生活方式: 如飲食不良、缺乏運動、酗酒。
病毒感染: 如幽門桿菌、HPV、HBV。
癌症的症狀
癌症的症狀因類型和病變位置而異,但常見的警示信號包括:
持續性的咳嗽或聲音沙啞。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持續性疲勞或虛弱。
傷口長期不癒。
異常出血或分泌物。
腫塊或組織硬塊。
癌症的治療方法
癌症的治療根據其類型、階段和病患的健康狀況而定,主要方法包括:
手術: 移除腫瘤或受影響的組織。
化學療法: 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
放射治療: 使用高能輻射摧毀癌細胞。
免疫療法: 增強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
標靶治療: 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或蛋白質進行攻擊。
如何預防癌症?
以下措施有助於降低癌症的風險:
避免吸煙與過量飲酒。
維持健康的體重與飲食習慣。
增加運動量,保持活躍。
接種預防相關病毒感染的疫苗,如HPV疫苗。
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或其他有害物質中。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與治療。
病因病原
致癌物質
什麼是致癌物質?
致癌物質是指能夠引發癌症或促進癌症發展的化學物質、物理因子或生物因子。這些物質可能改變細胞的DNA,干擾正常的細胞分裂或引起持續的發炎反應。
致癌物質的分類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致癌物質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 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如煙草、黃麴毒素、石棉。
第二類A: 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證據有限,如高溫炸食物產生的丙烯醯胺。
第二類B: 對人類可能致癌的物質,動物實驗證據充分,但人類證據不足。
第三類: 目前證據不足以認定致癌的物質。
第四類: 對人類可能無致癌性的物質。
常見的致癌物質
以下是常見的致癌物質及其來源:
化學物質: 如苯、甲醛、黃麴毒素。
物理因子: 如紫外線、電離輻射(X光、伽馬射線)。
生物因子: 如幽門桿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HCV)、人類乳突病毒(HPV)。
生活習慣: 如吸煙、酗酒、不健康的飲食。
致癌物質的作用機制
致癌物質可能透過以下方式引發癌症:
損害DNA,導致基因突變。
干擾細胞的正常修復機制。
引發慢性炎症或細胞增生。
如何預防致癌物質的影響?
減少暴露於致癌物質的風險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
避免吸煙和二手煙暴露。
選擇健康飲食,避免霉變食品。
防曬並限制紫外線暴露。
遵守職業安全規範,遠離高危化學品。
接種疫苗,如預防HPV和HBV的疫苗。
致癌物質的檢測與管控
各國政府和機構採取措施減少致癌物質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實施食品和水質檢測標準。
規範工業和環境排放。
推動健康教育和宣導。
第一類致癌物
化學物質
苯(Benzene)
甲醛(Formaldehyde)
黃麴毒素(Aflatoxins)
砷及其化合物(Arsenic and inorganic arsenic compounds)
鎘及其化合物(Cadmium and cadmium compounds)
石棉(Asbestos)
多環芳香烴(如苯並[a]芘)
二噁英(Dioxins)
乙烯亞胺(Ethylene oxide)
物理因子
紫外線(UVA、UVB、UVC)
電離輻射(如X射線、伽馬射線)
氡氣及其子體(Radon and its decay products)
生物因子
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人類乳突病毒16型與18型(HPV 16, HPV 18)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肝吸蟲(如中華肝吸蟲、薑片蟲)
血吸蟲(Schistosoma haematobium)
混合物與暴露情境
煙草煙霧(Tobacco smoke, 包括主流煙與二手煙)
酒精飲品(Alcoholic beverages)
煤焦油(Coal tar)
含砷飲用水(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室內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職業暴露
石油精煉(Petroleum refining)
橡膠工業(Rubb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鋁生產(Aluminium production)
木材加工(木粉塵暴露)
噴漆作業(Painting)
PM2.5
PM2.5 的定義
PM2.5 是指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懸浮微粒,又稱為細懸浮微粒。這些微粒的直徑不到人類頭髮直徑的 1/20,因此能夠深入呼吸系統,甚至進入血液,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PM2.5 的來源
人為來源: 如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燃煤發電、建築工地揚塵等。
自然來源: 如火山灰、沙塵暴、森林火災和植物釋放的有機化合物。
二次生成: 部分 PM2.5 是由大氣中的氣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經化學反應生成。
PM2.5 對健康的影響
由於 PM2.5 的顆粒非常細小,會對健康造成以下影響:
呼吸系統疾病: 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癌。
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壓、冠心病和中風。
兒童與老年人: PM2.5 對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群影響更為嚴重。
短期影響: 如咳嗽、喉嚨痛和眼睛刺痛。
PM2.5 的環境影響
除了健康問題,PM2.5 也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能見度下降: PM2.5 是霧霾的主要成分之一,會降低能見度,影響交通安全。
氣候影響: PM2.5 能改變雲層結構,進一步影響降雨模式。
如何減少 PM2.5 的影響
為了減少 PM2.5 的影響,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個人防護: 在空氣品質差的日子,戴上具有 PM2.5 過濾功能的口罩,並減少戶外活動。
家庭措施: 使用空氣淨化器,減少室內污染源(如吸煙和燃燒物品)。
社會行動: 推廣清潔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政策管制: 政府應制定嚴格的排放標準,並推動工業與交通的減排技術。
PM2.5 的檢測與標準
PM2.5 的濃度通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微克數(μg/m³
)來衡量。各國對 PM2.5 的標準有所不同,例如:
世界衛生組織(WHO): 年均濃度應低於 5 μg/m³。
美國環保署(EPA): 年均濃度應低於 12 μg/m³。
中國標準: 年均濃度應低於 35 μg/m³。
結論
PM2.5 是一個嚴重的健康與環境問題。透過提高個人防護意識、改善能源使用以及推動政策變革,我們可以減少 PM2.5 的影響,保護自己的健康與地球的未來。
塵蟎
基本特徵
塵蟎(House dust mite)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體型微小(約0.2至0.3毫米),肉眼難以看見。主要以人類與動物脫落的皮屑為食,常棲息於床墊、枕頭、棉被、地毯及布質家具中,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
種類
與人類健康最相關的塵蟎主要有:
屋塵蟎(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美洲塵蟎(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粉塵蟎(Euroglyphus maynei)
對健康的影響
塵蟎本身並不咬人,但其糞便與屍體碎屑中的蛋白質是強烈的過敏原,常引發:
過敏機制
當塵蟎過敏原進入人體呼吸道或接觸皮膚,會引起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誘發IgE抗體生成,進而釋放組織胺與發炎介質,導致打噴嚏、流鼻水、咳嗽、氣喘與皮膚癢等症狀。
預防方法
定期以熱水(≥55°C)清洗床單、枕套、被套。
使用防蟎寢具套,阻隔塵蟎滋生。
保持室內濕度低於50%,減少塵蟎生長。
定期吸塵,選用具HEPA濾網的吸塵器。
避免厚重地毯與絨毛玩具。
臨床治療
針對塵蟎過敏引起的疾病,可透過以下方式治療:
抗組織胺藥物,緩解過敏症狀。
鼻噴劑(如類固醇噴劑),減少發炎反應。
免疫治療(脫敏療法),長期降低對塵蟎的過敏反應。
塵蟎密度偵測
目的與重要性
塵蟎密度偵測的目的是評估環境中塵蟎數量,以判斷過敏風險與改善措施的效果。當塵蟎數量過高時,過敏原濃度上升,容易誘發氣喘、鼻炎與皮膚炎。
常見偵測方法
塵樣本收集法: 使用專用吸塵器或收集裝置,吸取床墊、枕頭、地毯等處的灰塵,作為分析樣本。
顯微鏡檢測: 將灰塵樣本以浮選法或直接塗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塵蟎數量。
免疫分析法: 檢測灰塵中的塵蟎過敏原(如 Der p 1、Der f 1 蛋白),通常使用 ELISA 技術。
快速檢測套組: 市售檢測盒可分析環境灰塵中的過敏原濃度,操作簡便但精準度較低。
評估標準
不同研究與地區可能有差異,但常見標準如下:
每克灰塵中超過 2 微克塵蟎過敏原 ,可能增加敏感人群的過敏風險。
超過 10 微克/克灰塵 ,則明顯增加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發作機率。
應用與意義
透過定期檢測塵蟎密度,可以:
了解室內環境是否適合過敏患者居住。
評估防蟎措施(如防蟎床套、除濕、清潔)的成效。
提供醫師作為臨床診斷與治療參考。
降低密度的措施
保持相對濕度低於50%,避免塵蟎繁殖。
定期以熱水清洗寢具,並使用防蟎套。
減少地毯、布偶等易聚集塵蟎的物品。
配合 HEPA 濾網吸塵器清除環境灰塵。
超級加工食品
定義
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是指經過多重工業化加工,含有人工添加劑(如色素、香料、防腐劑、甜味劑等)及精緻原料(如高果糖玉米糖漿、氫化油、改性澱粉)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成分複雜,營養價值低,但口感強烈,容易誘發過量攝取。
常見種類
含糖飲料:碳酸飲料、能量飲料、果汁飲料。
零食與點心:洋芋片、餅乾、糖果、巧克力。
加工肉品:香腸、火腿、培根、肉鬆。
速食與冷凍食品:炸雞、披薩、泡麵。
代餐與早餐穀片:高糖穀片、蛋白棒。
乳製品加工品:起士、加工乳酪片。
調味品:醬油、番茄醬、沙拉醬。
特徵
高糖、高鹽、高油脂。
蛋白質與膳食纖維含量低。
含有多種人工添加劑以改善色澤、香味與保存期。
製程複雜,通常與天然食物原貌差距極大。
健康影響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高熱量、低飽足感,增加肥胖與糖尿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 過量鹽與反式脂肪提升高血壓與心臟病風險。
腸道健康: 低纖維與添加劑改變腸道菌群平衡,增加發炎風險。
癌症: 部分研究顯示與消化道癌症、乳癌相關。
替代與建議
以全食物(Whole Foods)為主,如蔬果、全穀、豆類、堅果。
選擇簡單加工食品,如冷凍蔬菜、全麥麵包、優格。
閱讀食品標籤,減少人工添加劑攝取。
減少外食與速食,增加自煮比例。
科學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UPFs 攝取與肥胖、糖尿病呈正相關。
歐洲大型世代研究顯示,超過 20% 熱量來自超級加工食品者,早逝風險顯著升高。
公共衛生政策逐漸推動「減少 UPFs 攝取」,鼓勵天然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
加工起士
製作特徵
加工起士(Processed Cheese)是以天然起士為基底,加入乳化鹽、安定劑、防腐劑等配料,再經過加熱與再製而成的食品。其目的是提升保存性、延長貨架期並改變口感,使其在三明治、速食產品與零食中廣泛應用。
六偏磷酸鈉的角色
乳化劑作用: 六偏磷酸鈉(Sodium Hexametaphosphate, SHMP)能與起士中的鈣離子結合,破壞蛋白質間的鍵結,使脂肪與水分均勻分布。
改善質地: 透過乳化鹽的作用,起士不易分離出油與水,能保持滑順、柔軟的質感。
延長保存期: 六偏磷酸鈉可螯合金屬離子,降低氧化反應,抑制微生物生長。
營養與健康影響
高鈉含量: 加工起士因添加乳化鹽(如六偏磷酸鈉),其鈉含量遠高於天然起士,過量攝取可能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添加劑攝取: 雖然食品級六偏磷酸鈉被視為安全,但長期大量攝取可能影響腎臟功能與鈣磷平衡。
營養價值降低: 相比天然起士,加工起士在蛋白質與鈣質的生物利用度上稍低,且脂肪與熱量通常較高。
常見用途
速食產品:漢堡、三明治、披薩。
零食加工:起士條、起士醬。
即食食品:冷凍食品、方便食品。
替代建議
選擇天然起士(如切達、馬茲瑞拉),避免不必要的添加劑。
減少加工起士的日常攝取量,特別是高血壓、腎臟病患者。
搭配新鮮蔬果食用,減少高鈉攝取的負面影響。
加工肉鬆
製作特徵
肉鬆是一種常見的中式加工食品,通常以豬肉、牛肉或魚肉為主要原料,經過醃漬、蒸煮、攪拌、炒乾等多重加工程序製成。為了改善風味與保存性,加工肉鬆常會添加糖、鹽、醬油、油脂及其他食品添加劑。現今市售產品中,部分「肉鬆」主含量為豆粉,實際肉含量比例偏低。
粉狀肉鬆與長條肉鬆的分別
粉狀肉鬆: 質地細碎鬆軟,口感偏粉狀,多數為「豆粉肉鬆」,以大豆粉或麵粉作為主要填充物,實際肉含量有限,營養價值較低。
長條肉鬆: 纖維感明顯,呈現細絲狀或長條狀,通常以真肉纖維製作,含有較多動物蛋白,營養價值高於粉狀肉鬆。
常見添加成分
營養與健康影響
高鈉含量: 由於添加鹽與醬油,肉鬆鈉含量高,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增加高血壓風險。
高糖與高油: 常見的肉鬆含糖與油脂比例偏高,增加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蛋白質來源差異: 長條肉鬆以動物蛋白為主,吸收率佳;粉狀肉鬆多以豆粉為主,蛋白質品質較低。
添加劑風險: 部分工業製品使用防腐劑與增味劑,長期攝取需注意。
常見用途
佐餐:拌飯、拌粥。
麵包與糕點內餡:肉鬆麵包、肉鬆蛋糕。
零食:直接食用或作為鹹味小點心。
替代與建議
選擇標示清楚、長條纖維狀的真肉鬆,避免主成分為豆粉的粉狀肉鬆。
控制攝取量,避免每日大量食用。
搭配新鮮蔬菜與全穀類,減少高鈉與高油的影響。
可選擇自製肉鬆,減少糖鹽與添加劑使用,並確保原料純正。
化學醬油
基本介紹
化學醬油,又稱為「速成醬油」,是以化學方法快速製造的調味液體,與傳統以黃豆、小麥經長期發酵而成的天然釀造醬油不同。化學醬油主要是透過酸水解植物蛋白,再加入色素、香料、鹽分及其他添加物調製而成,製程時間僅需數日甚至數小時。
製作原料與方法
主要原料: 脫脂大豆粉、豆粕、玉米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
製作方法: 以濃鹽酸進行酸水解,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再經中和、脫色、除臭,並添加鹽分、焦糖色素、香精等,形成類似醬油的液體。
特色
優點: 製作快速、成本低廉,味道濃郁,顏色深。
缺點: 缺乏天然發酵產生的複雜香氣與氨基酸組成,風味較單一;可能含有化學副產物(如氯丙醇類),引發食品安全疑慮。
與天然釀造醬油比較
釀造醬油: 以天然發酵方式製成,需數月至數年,風味層次豐富,胺基酸與多肽類自然產生。
化學醬油: 利用化學水解快速製作,缺乏自然熟成過程,需額外添加香料與色素以模仿釀造醬油。
常見用途
化學醬油常用於低成本食品加工或快餐調味,例如便當、速食麵調味包、平價熟食調味液,部分廉價餐飲店亦可能使用。
食品安全
由於酸水解過程可能產生 3-氯丙醇(3-MCPD) 等有害物質,若未經嚴格控制,可能存在潛在健康風險。因此許多國家對化學醬油的製程及殘留物質有嚴格的檢驗與規範。
包裝特點
一般化學醬油多以塑膠瓶 包裝,成本較低,便於大量銷售與運輸;相比之下,高品質的天然釀造醬油則常使用玻璃瓶,以保持風味並避免化學物質溶出。
幽門桿菌
什麼是幽門桿菌?
幽門桿菌(學名:Helicobacter pylori )是一種螺旋狀的革蘭氏陰性菌,主要寄生於人類的胃黏膜中。它是唯一能在高酸環境下生存的細菌,並與多種胃部疾病密切相關。
幽門桿菌的傳播途徑
幽門桿菌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傳播:
口-口途徑: 如共用餐具或不良的衛生習慣。
糞-口途徑: 因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
幽門桿菌的症狀與影響
感染幽門桿菌可能無明顯症狀,但有些人會出現以下問題:
胃炎或胃潰瘍
胃部脹氣、噁心
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胃癌
如何檢測幽門桿菌?
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
呼氣試驗: 檢測患者呼氣中的碳13或碳14標記物。
血清抗體檢測: 檢測幽門桿菌的抗體。
糞便抗原檢測: 分析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
胃鏡檢查: 取樣檢測胃部黏膜中的細菌。
幽門桿菌的治療
幽門桿菌通常透過「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包含:
質子泵抑制劑(降低胃酸分泌)
兩種或更多種抗生素(殺菌作用)
完成療程後需再檢測,以確保細菌完全根除。
預防幽門桿菌感染
以下是預防幽門桿菌感染的建議: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
避免共用餐具,確保飲食衛生。
飲用乾淨的水,避免食用未經充分清洗的食物。
黃麴毒素
什麼是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Aflatoxin)是一種由某些麴菌(如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物,屬於強致癌物質。它常見於潮濕和溫暖環境下儲存不當的穀物、堅果和農產品中。
黃麴毒素的來源
黃麴毒素主要來自以下食物或原料:
穀物: 如玉米、大米、小麥等。
堅果: 如花生、開心果、杏仁等。
香料: 如辣椒粉、胡椒粉。
動物產品: 受污染飼料的動物肉品、牛奶。
黃麴毒素的危害
黃麴毒素對人體健康具有嚴重威脅,主要包括:
急性中毒: 攝取高劑量的黃麴毒素可能引發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慢性危害: 長期低劑量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特別是在肝炎病毒攜帶者中。
免疫抑制: 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功能。
如何檢測黃麴毒素?
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
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 靈敏且快速檢測食品中的黃麴毒素含量。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準確分析污染程度。
快篩試紙: 適用於現場檢測。
如何預防黃麴毒素污染?
以下措施可有效預防黃麴毒素污染:
保持穀物和堅果乾燥,儲存於低溫和低濕環境。
避免食用有異味、變色或霉變的食品。
採用先進的加工技術,如光學分選和去毒處理。
政府監管並實施食品安全標準。
處理受污染食品的建議
若發現食品受黃麴毒素污染,應立即停止食用並進行以下處理:
小規模污染:將受污染部分移除,但需審慎處理。
大規模污染:通知相關機構,進行專業的銷毀或無害化處理。
丙烯醯胺
定義
丙烯醯胺是一種化學物質,主要用於工業製造聚丙烯醯胺,但也會在某些高溫烹飪過程中自然生成,尤其是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
生成來源
高溫烹飪: 食物在超過120°C的溫度下進行油炸、烘烤或燒烤時,丙烯醯胺可能由天門冬酰胺與還原糖的反應產生。
加工食品: 如薯片、炸薯條、餅乾、咖啡和麵包等。
健康風險
致癌風險: 動物實驗表明,長期暴露於高濃度丙烯醯胺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神經毒性: 高濃度的丙烯醯胺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功能。
減少暴露的方法
減少油炸、烘烤和燒烤的頻率,改用蒸煮等低溫烹飪方式。
避免過度烹調或使食物表面過度焦化。
多攝取新鮮水果和蔬菜,平衡飲食以降低暴露風險。
檢測與監控
食品安全機構通常監控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含量,並提供安全指引。個人也應關注健康飲食習慣。
法律規範
多國已制定相關規範,要求食品生產商採取措施減少丙烯醯胺含量,以保障消費者健康。
VIDEO
血脂肪
概念
血脂肪(Blood Lipids)是血液中的脂質總稱,主要包含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透過脂蛋白運送。適當濃度有助細胞膜穩定、荷爾蒙與膽汁酸合成;過高或比例失衡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主要指標
總膽固醇(TC) :體內合成+飲食攝取的總量。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易在血管壁沉積。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俗稱「好膽固醇」,協助將多餘膽固醇帶回肝臟。
三酸甘油酯(TG) :能量儲存型脂質,過高與胰臟炎、代謝風險相關。
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 := TC − HDL-C,反映所有「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
常見參考範圍(成人,空腹)
總膽固醇:< 200 mg/dL(< 5.18 mmol/L)
LDL-C:< 100 mg/dL(< 2.6 mmol/L)最佳;100–129 接近最佳;≥160 高
HDL-C:男性 ≥ 40、女性 ≥ 50 mg/dL(≥ 1.0 / 1.3 mmol/L)較佳;越高越好
三酸甘油酯:< 150 mg/dL(< 1.7 mmol/L)理想;150–499 偏高;≥ 500 很高
non–HDL-C:< 130 mg/dL(< 3.4 mmol/L)理想
常用計算
Friedewald 公式(mg/dL) :LDL ≈ TC − HDL − TG/5(不適用 於 TG ≥ 400 或非空腹)
單位換算 :膽固醇(TC/LDL/HDL)mmol/L = mg/dL ÷ 38.67;TG mmol/L = mg/dL ÷ 88.57
影響因素
遺傳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
飲食 :精製醣、反式脂肪、過量飽和脂肪、酒精
生活型態 :缺乏運動、吸菸、睡眠不足、壓力
疾病與藥物 :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腎臟/肝臟疾病、某些藥物
改善重點
飲食 :多蔬果全穀、豆類與海魚;以橄欖油/堅果取代部分飽和脂肪;減少含糖飲料與加工點心;限制酒精(特別是 TG 偏高者)。
運動 :每週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每週 2 次阻力訓練,可提升 HDL、降低 TG 與 non–HDL。
體重管理 :減重 5–10% 即可顯著改善 TG 與 LDL。
戒菸與睡眠 :戒菸可提高 HDL;每晚 7–9 小時規律睡眠。
何時就醫/用藥考量
LDL-C 明顯偏高、non–HDL-C 偏高,或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家族早發心血管病史或懷疑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TG ≥ 500 mg/dL 須及早處理以降低胰臟炎風險。
重點總結
血脂肪是健康所需但需維持在適當範圍;管理策略以「飲食+運動+體重控制」為基礎,依個人風險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如 statin、ezetimibe、PCSK9 抑制劑或降 TG 藥物)。建議定期抽血追蹤並與專業人員討論個人化目標。
三酸甘油酯
定義
三酸甘油酯是一種脂肪分子,由一個甘油分子和三個脂肪酸組成,是人體內主要的能量儲存形式之一。
來源
飲食來源: 含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動物脂肪、乳製品和植物油。
內源性合成: 身體可以將多餘的糖類和熱量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儲存於脂肪組織中。
功能
提供能量:在飢餓或能量需求增加時,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以供應能量。
儲存能量:以脂肪形式存於脂肪細胞中,供未來使用。
支持細胞功能:脂肪酸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常範圍
血液中三酸甘油酯的正常範圍為每分升小於150毫克(mg/dL)。高於此範圍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健康影響
過高: 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胰臟炎和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過低: 可能與營養不良或代謝異常有關。
降低水平的方法
控制飲食中的糖分與精製碳水化合物。
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亞麻籽。
保持規律運動,促進脂肪代謝。
減少酒精攝取,因酒精會促進三酸甘油酯的合成。
避免高脂肪與高熱量飲食。
檢測與監控
三酸甘油酯水平通常通過血液檢測評估,建議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異常並進行干預。
尿酸
概述
尿酸(Uric Acid)是體內普林(Purine)代謝的最終產物。普林主要來自於飲食(如肉類、海鮮)以及體內細胞核酸分解。尿酸在肝臟生成後,經由血液運送至腎臟,再透過尿液排出體外。
正常濃度
男性:3.4–7.0 mg/dL
女性:2.4–6.0 mg/dL
若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稱為高尿酸血症,可能引發痛風及腎臟相關疾病。
高尿酸的原因
飲食過量普林(如紅肉、內臟、海鮮)。
酒精,特別是啤酒(含有較多普林)。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腎臟排泄尿酸功能下降。
某些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
臨床影響
痛風 :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引起急性紅腫與劇痛。
腎臟結石 :尿酸結晶在泌尿道沉積,造成結石。
慢性腎病 :長期高尿酸血症可能損害腎功能。
心血管疾病 :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相關性。
改善方式
控制飲食:減少普林食物與含糖飲料。
多喝水:促進尿酸排出。
控制體重,改善代謝。
減少飲酒。
必要時使用藥物:如別嘌醇(Allopurinol)、非布司他(Febuxostat)。
食物中普林含量
普林與健康
普林(Purine)是人體代謝嘌呤核苷酸的重要來源,其分解產物為尿酸。過量攝取高普林食物可能導致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根據含量可分為低、中、高三類。
高普林食物(每100g含量 150–1000mg)
動物內臟(肝、腎、心、腦)
沙丁魚、鯡魚、鯷魚、鱒魚
牡蠣、扇貝、蛤蜊
肉精、肉湯粉、酵母粉
中普林食物(每100g含量 50–150mg)
紅肉(牛肉、豬肉、羊肉)
家禽(雞肉、鴨肉、鵝肉)
部分魚類(鮭魚、鯉魚、鰻魚)
豆類(黃豆、黑豆、紅豆、扁豆)
菠菜、蘆筍、花椰菜、香菇
低普林食物(每100g含量 0–50mg)
大部分蔬菜(番茄、黃瓜、蘿蔔、洋蔥)
水果(蘋果、葡萄、香蕉、西瓜)
蛋類、牛奶及其製品
米飯、麵條、麵包
飲食建議
高尿酸或痛風患者應避免高普林食物,減少中普林食物攝取,並多選擇低普林食物。同時應注意:
保持充足飲水,幫助尿酸排泄。
避免過量飲酒,尤其是啤酒(含酵母,高普林)。
控制體重,避免高熱量飲食造成代謝負擔。
中醫
定義
中醫是中國傳統醫學體系,歷史悠久,強調「天人合一」與「陰陽平衡」,透過辨證論治來維護健康與治療疾病。
核心理論
陰陽學說: 認為人體與自然界運行依靠陰陽動態平衡。
五行學說: 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應用於臟腑與疾病解釋。
臟腑理論: 強調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氣血津液: 氣為生命活動之本,血與津液為養分與濡養物質。
經絡學說: 經絡系統聯繫臟腑與四肢百骸,為針灸等治療基礎。
治療方法
中藥: 利用草本、礦物與動物藥材調和身體。
針灸: 透過刺激經絡穴位以疏通氣血、調整功能。
推拿與按摩: 運用手法放鬆筋骨、促進循環。
氣功與太極: 結合呼吸與運動以強健身心。
飲食療法: 依據體質與病情調整飲食。
應用領域
慢性病與亞健康調理
疼痛管理(如頭痛、關節炎、腰背痛)
壓力與情緒調適
免疫功能增強
現代發展
中醫逐漸與現代醫學結合,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支持下,中醫已被納入部分國際醫療體系。
趣聞
《黃帝內經》被視為中醫學的經典,成書於兩千多年前,至今仍是臨床與理論的重要依據。
中醫研究單位
中國大陸
中國中醫科學院: 成立於1955年,是中國最高層級的中醫藥科研與教學機構,設有中藥研究所、針灸研究所等。
北京中醫藥大學: 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兼具教學、研究與臨床實踐,設有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心。
上海中醫藥大學: 以中醫藥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見長,重視中西醫結合研究。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對針灸與方劑學研究有突出貢獻。
廣州中醫藥大學: 以中藥藥理、針灸科學研究聞名,並設有多個臨床重點學科。
台灣
中國醫藥大學(台中):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藥研究與教育機構,設有中醫學院與中藥資源研究中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醫研究所: 專注於中醫基礎理論與現代醫學整合。
台北醫學大學中醫學系: 致力於中醫藥臨床與實驗研究,強調跨領域醫學應用。
香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以現代科研方法研究中藥與針灸,並設有中醫藥創新平台。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注重中醫藥臨床與基礎研究,推動中醫現代化與國際化。
國際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補充與整合健康中心: 設有中醫藥與針灸研究項目。
德國漢堡大學中醫研究中心: 研究針灸與中醫藥療效,並推動臨床試驗。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中醫研究部: 致力於中醫藥教育與臨床研究。
總結
中醫研究單位遍布全球,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研究機構為核心力量,並逐漸在歐美與亞太地區建立跨國合作網絡,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
傷寒論
概念介紹
《傷寒論》是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所著的中醫經典,主要記載外感病(外來六淫所致疾病,尤其是傷寒病)之診斷、病理、方藥及治療方法。全書強調辨證論治,重視病情變化與症候的辨識。
編纂背景
成書時期:約東漢末年(公元196年左右)
成書目的:整理當時臨床經驗,提出系統化治療方案,以應對戰亂與疫病盛行的社會環境。
主要內容
六經辨證 :將外感病依症狀和病情發展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對應不同治療策略。
方藥學 :收錄多種經典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等,並記載組方原理與用法。
辨證論治 :強調根據病情變化辨識症候,對症下藥,而非單純依疾病名稱治療。
病程與病理分析 :詳細記載疾病的發展階段、寒熱虛實等病理特徵。
學術價值
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影響後世中醫臨床實踐、方劑學與中醫教材編纂。
被譽為“傷寒病學之經典”,在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中仍具指導價值。
應用
中醫臨床:用於外感熱病、感冒、流行性感冒及急性傳染病的辨證治療。
方藥研究:提供古方臨床應用及現代藥理研究依據。
教育與學術:中醫本科及進修課程的重要教材。
六經辨證
概念介紹
六經辨證是《傷寒論》中用以分析外感病(尤其是傷寒病)病情的核心方法。張仲景將疾病發展依據病邪侵襲人體的深淺、症候表現及氣血運行,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並根據不同經脈的病變制定辨證施治方案。
六經分類及主要症候
太陽經 :病邪位於表層,症狀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無汗或汗出異常、鼻塞咳嗽。方藥以發汗解表為主,如麻黃湯、桂枝湯。
陽明經 :病邪入裡而熱盛,症狀為高熱、口渴、汗多、脈洪大、便秘。方藥以清熱瀉火、潤腸通便為主,如白虎湯。
少陽經 :病邪半表半裡,症狀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乾嘔、默默不舒。方藥以和解少陽、疏肝利膽為主,如小柴胡湯。
太陰經 :病邪入裡且寒濕偏盛,症狀為腹脹、腹瀉、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方藥以溫中健脾、補氣利水為主,如理中丸。
少陰經 :病邪深入陰分,症狀為寒戰、手足冰冷、脈細或沉、神倦、心悸。方藥以溫補腎心、扶正祛邪為主,如真武湯。
厥陰經 :病邪深入全身氣機,症狀為四肢厥冷、胸腹悶痛、嘔吐、渴不欲飲、精神煩亂。方藥以調和肝脾、溫經止痛為主,如四逆湯。
辨證原則
病位深淺 :由表而裡,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病情逐層深入。
寒熱虛實 :根據症狀辨別寒熱屬性及虛實狀態,決定方藥的性味與治療方法。
經絡對應症候 :不同經絡病變對應特定症狀與脈象,如太陽病多見脈浮,陽明病多見脈洪。
辨證論治 :根據六經辨證結果選擇適合的方劑,並隨病情變化靈活調整。
學術價值與應用
提供中醫系統化分析外感病的理論框架。
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確保對症下藥。
對後世中醫經典著作及臨床實踐影響深遠,是中醫學外感病學的重要基礎。
傷寒論方藥學
概念介紹
《傷寒論》的方藥學部分,主要記載了各種方劑的組方原理、適應症及使用方法。它強調根據辨證結果選擇方藥,強調因症施治,並詳細記載了方劑的組合、劑量及配伍禁忌,是中醫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
方劑分類與應用
解表劑 :用於外感表證,發汗解表。如:
麻黃湯:治太陽病無汗,惡寒發熱,身痛頭痛。
桂枝湯:治太陽病有汗而惡風,頭項強痛。
清熱劑 :用於陽明經熱盛,發熱煩渴。如:
和解劑 :調和少陽、太陰經病氣機,如:
溫裡劑 :治寒邪內侵,寒凝血滯,如:
補益劑 :用於氣血不足,虛損體質,如:
四君子湯:補氣健脾,用於脾胃虛弱。
八珍湯:補氣養血,治氣血兩虛。
方劑組方原理
君臣佐使 :方劑中的藥物依據主治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以達到協同治療效果。
寒熱虛實辨治 :根據病人體質與病理狀態,選擇溫熱或清涼藥物。
攻補兼顧 :既有攻邪散病,也有補益正氣的藥物,以調和陰陽、平衡氣血。
學術價值
奠定中醫方劑學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實用模式。
提供辨證論治與藥物配伍的系統化指導。
影響後世中醫經典方書及臨床實踐。
臨床應用
用於外感病、急性熱病及慢性病辨證治療。
指導現代中醫藥臨床方劑選用與調整。
為藥理研究提供古方臨床資料依據。
中醫四診
概念介紹
中醫四診是中醫臨床診斷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通過這四種診察手段,醫師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體質、病位及病因,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四診分類與內容
1. 望診
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象、體態、精神狀態及病變部位外觀。
重點:舌苔、舌質、膚色、形態、表情及分泌物。
用途:判斷臟腑功能、寒熱虛實及氣血運行狀態。
2. 聞診
通過嗅覺與聽覺了解病情。
包括:呼吸聲、咳嗽聲、說話聲、氣味(口臭、汗臭、分泌物氣味)。
用途:判斷疾病性質、寒熱虛實及臟腑功能。
3. 問診
通過向患者詢問病史、症狀、生活習慣、情志變化等。
內容:發病時間、病因、疼痛性質、飲食、大小便、睡眠、情緒等。
用途:掌握病因病機、辨別病情輕重及病程變化。
4. 切診
主要是脈診,也包括按壓病位、觸診腫塊、溫度、質地等。
脈診:觀察脈象的浮沉、緩數、虛實等特徵,反映臟腑功能和氣血狀態。
用途:提供病情深度、虛實寒熱及療效評估的重要依據。
四診綜合辨證
將望、聞、問、切結果綜合分析,形成全面的辨證結論。
有助於確定病位(表裡)、性質(寒熱)、病程(急慢)及治療原則。
為中醫方藥選擇與治療方案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脈診
概念介紹
脈診是中醫四診之一(望、聞、問、切),通過觸診患者脈象來了解人體氣血、臟腑功能及病情變化。脈診在中醫臨床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辨證論治的核心手段之一。
基本原理
脈象反映臟腑功能 :不同臟腑的病變會在手腕脈搏中表現出特定特徵。
氣血運行狀態 :脈搏快慢、強弱、浮沉等可反映氣血盛衰、寒熱虛實。
病程判斷 :脈象可提示疾病的進展、轉歸及療效評估。
常見脈象分類
浮脈 :表邪盛,病位在表層,如感冒初期常見。
沉脈 :病位在裡,內邪或寒邪內侵,如寒邪入裡或臟腑虛寒。
遲脈 :脈搏緩慢,多見於寒症或氣血虛弱。
數脈 :脈搏快速,常見於熱症或實熱病。
滑脈 :脈感流利圓滑,多見於痰濕或孕婦。
澀脈 :脈感結澀不暢,多見於血瘀或精血不足。
虛脈 :脈力虛弱,多見於氣血虛或虛寒。
實脈 :脈力充實,多見於實熱或邪實。
脈診方法
三部九候 :將手腕橈動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左手主心肝腎,右手主肺脾腎,通過九個位置觀察脈象。
指法與力度 :中指、食指、無名指指腹輕按脈搏,分浮沉、緩急、虛實等層次。
配合望聞問切 :脈診需結合其他診法綜合判斷病情,確保辨證準確。
科技脈診
現代科技脈診(Digital Pulse Diagnosis)利用電子傳感器、壓力感測與光學設備,量化脈搏的頻率、幅度、波形和變化,將傳統觸診數據化,降低主觀誤差,並可與人工智慧結合進行脈象分析。
科學實驗論證
多項研究已證實,傳統脈象的浮、沉、緩、數等特徵,與血壓、心率、血流動力學及心血管功能存在一定相關性。
利用現代儀器測量的脈波形可重現中醫經典脈象特徵,提供數據支撐。
結合心電圖(ECG)、血流動力學與AI模型,可對病情進行早期預警與辨證輔助。
臨床應用
判斷疾病性質(寒熱虛實)及病位深淺。
評估病情輕重、進展及治療效果。
輔助中醫方藥選擇與個體化治療。
現代化脈診可用於遠程健康監測與智慧醫療系統。
類似針灸的療法
除了中醫針灸外,其他民族和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療法,雖然具體技術和理論基礎各不相同,但它們通常涉及使用針、壓力、火或其他工具來刺激身體特定部位,以促進健康和治療疾病。以下是一些與針灸類似的療法:
1. 朝鮮半島傳統針灸(韓醫學)
概述:韓國的傳統針灸(Saam 針灸 和 八分針法)與中國的針灸有共同的歷史淵源,但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韓醫學與陰陽五行學說相連,但在某些技術上有差異,比如更加重視經絡系統中的脈絡。
特色:韓國針灸強調細針和更淺層次的刺入,針法更加柔和。韓醫學還特別注重針灸與草藥相結合的治療方式。
2. 越南針灸與頭針療法
概述:越南的傳統醫學(Đông y)受到中醫的影響,也發展出自己的針灸系統。越南頭針療法是一種獨特的技術,通過在頭皮上的特定區域進行針刺來治療身體的不同部位。
特色:越南的頭針療法主要針對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後的康復、癲癇等。頭針療法將針刺區域與大腦的功能區相對應,形成了獨特的治療系統。
3. 蒙古傳統醫學(針灸與火療)
概述:蒙古傳統醫學(Tibetan-Mongolian Medicine)深受藏醫學和中醫學影響,針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蒙古醫學還包括 火針療法 和 火罐療法,通過加熱的針或火罐進行治療。
特色:蒙古的火針療法與傳統針灸不同,使用加熱的針頭快速刺入穴位,常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和皮膚病。蒙古的火療法更注重熱能對身體的作用。
4. 日本針灸(鍼灸/はりきゅう)
概述:日本的針灸稱為「鍼灸」,其中「鍼」(Hari)指針刺療法,「灸」(Kyu)指艾灸療法。日本的針灸系統深受中國的影響,但更強調細針技術和輕柔刺入,注重患者的舒適度和治療效果。
特色:日本針灸的獨特之處在於使用非常細的針,刺入淺層,並且在某些情況下不刺入皮膚(稱為「皮膚針」),旨在減少疼痛感。艾灸療法在日本也非常普遍,用來加強針灸的效果。
5. 印度阿育吠陀的瑪瑙瑪療法(Marma Therapy)
概述: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中有一種稱為 瑪瑙瑪療法(Marma Therapy)的技術,與針灸類似,通過對人體上的「瑪瑙瑪點」(Marma Points,類似於穴位)的壓力來調整身體能量,促進身心健康。
特色:瑪瑙瑪點被認為是人體重要的能量匯聚點,這些點與生命能量(Prana)的流動有關。治療師通過按摩或刺激這些點來促進氣的流動,改善身體功能,這種療法強調能量的平衡和心靈的健康。
6. 美洲原住民的刺灸療法
概述:一些美洲原住民部落,特別是北美平原印第安人,使用了一種稱為 刺灸療法 的傳統技術,這與針灸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使用尖銳物品(如動物骨頭或植物刺)刺入皮膚以促進身體的治癒過程。
特色:這種療法通常伴隨著宗教儀式,並且注重精神層面的療癒。刺灸被認為能夠疏通身體能量的阻塞,促進身體與精神的和諧。
7. 埃及與北非的「濕罐放血法」(Hijama)
概述:在中東和北非地區,尤其是埃及、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存在一種傳統療法稱為 Hijama(濕罐放血法)。這種技術使用火罐和放血來去除「壞血」或體內的毒素,以改善健康。
特色:與針灸不同的是,Hijama 主要是通過放血來達到療效,但它也涉及特定的穴位刺激。這種療法在伊斯蘭世界廣泛使用,並被認為有助於治療頭痛、疲勞和關節疼痛等問題。
8. 歐洲的「乾針療法」(Dry Needling)
概述:乾針療法 是現代物理治療和運動醫學中的一種技術,與傳統針灸有一定相似之處。它利用細針刺入肌肉的「觸發點」(Trigger Points),用來緩解肌肉張力、疼痛和痙攣。
特色:乾針療法是基於現代西方醫學理論,主要應用於肌肉骨骼問題的治療,並不涉及傳統針灸中的經絡或能量理論。這種療法已在歐美廣泛應用,特別是運動康復領域。